4月17日,今年一季度的主要經濟數據出爐。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20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創1992年公布季度GDP數據以來的最低值。
“新冠肺炎疫情確實對我國經濟運行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明顯下滑,但3月份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回升勢頭,降幅明顯收窄。”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作為反映一國(或地區)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的重要指標,一季度經濟數據釋放出哪些積極信號,這些信號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將起到怎樣的推動和引領?
一季度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均有所下降。不過,相對于第二產業(下降9.6%)和第三產業(下降5.2%),第一產業增加值下降3.2%,下降幅度較小,其中農業(種植業)增加值逆勢增長3.5%,成為一季度經濟報告中的一抹亮色。
“相比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較小。”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接受采訪時表示,農業生產主要是在田間分散作業,基本不存在復工問題,由于政府多次提出不能耽誤春耕,針對疫情期間農業生產資料運輸遇阻的問題,及時出臺各項措施,很快就消除了疫情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毛盛勇表示,主要由于畜牧業的拖累,受前期非洲豬瘟疫情影響,一季度豬肉產量同比下降了29.1%。由于近期疫情影響,豬牛羊禽出欄受到一定影響,一季度畜牧業總產值下降了10.6%,而且一季度畜牧業在整個第一產業中占比約45%,所以拉低了第一產業增加值速度。
孔祥智表示,一季度除了畜牧業拖累的影響,2、3月份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的銷售也受到疫情影響,不過隨著運輸的暢通和線上渠道的開辟,已逐步得到解決。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壓艙石”,農業穩則天下穩,在專家看來,從整體上看,中國農業生產具穩定的基礎。
一季度,農業(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中國的農業生產有信心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目前中國農業生產種植各項措施到位,通過加大補貼支持力度,使糧食種植面積有了一定保障,已牢牢抓住了春耕的時機,2020年糧食增產有望。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主要農區氣候條件總體有利,春耕春播進展順利,冬小麥整體長勢好于上年和常年。3月底,全國冬小麥一、二類苗播種面積比重達到87.2%,比上年同期增加3.5個百分點。
孔祥智表示,中國以往積累的巨大糧食儲備有效地保障了中國的糧食安全,確保“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此外,孔祥智表示,當前中國農民經營體系發育逐漸健全也是保持農業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已經形成了眾多農民生產專業合作社、幾十萬個家庭農場,這些組織需要流轉土地生產,對于小農戶來說可能想不種地就不種地了,但對于家庭農場來說,這一季不生產將面臨成本壓力以及欠收的巨大損失,新型經營主體相對于小農戶還有更強的獲取農業生產資料、銷售渠道和金融服務的能力,因此中國新型經營主體的發育對疫情期間農業生產的恢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
在進出口方面,一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65742億元,同比下降6.4%。出口33363億元,下降11.4%;進口32380億元,下降0.7%。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983億元。
其中,3月份進出口總額24459億元,同比下降0.8%,降幅比1月份至2月份收窄8.7個百分點。出口12927億元,下降3.5%;進口11532億元,增長2.4%,其中一般貿易進口增長4%。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接受采訪時表示,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同比下降6.4%,好于市場預期,主要原因是1月份至3月份疫情對于中國出口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供給側,延遲復工導致中國短期供給能力下降,隨著目前企業復工復產的推進,供給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同時,考慮到訂單調整有一定的滯后性,3月份復工復產后,有一部分訂單的補償性生產,使得3月份出口環比降幅有所收窄。總體來看, 一季度出口對于GDP的沖擊有限,考慮到海外疫情在3月中下旬快速蔓延,海外需求萎縮對于中國出口訂單的滯后影響將體現在二季度,預計未來出口增速仍不樂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從凈出口對GDP的影響看,一季度出口增速下降對GDP增長形成拖累,但這種拖累程度并不深。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東盟以1154.1億元的優勢取代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5.1%。
劉哲認為,一季度出口的區域結構變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第一,產業鏈分工和國際合作的變化趨勢。近年來,我國與東盟國家在原材料、中間產品的合作不斷加強,對東盟國家的進出口呈現出穩健提升的態勢,貿易的區域平衡性逐步加強;第二,統計口徑的變化。英國脫歐之后使得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額有所下降,東盟的相對貿易額有所上升;第三,中國與歐盟的貿易更多的受到消費和需求的直接影響,而中國與東盟的貿易更多的體現在供給端,受到的疫情影響相對滯后于需求側。
關于全年的外貿走勢,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表示,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還在蔓延,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國際市場的需求萎縮必然會對我國外貿出口造成沖擊,外貿新訂單減少等問題開始逐步顯現,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困難不容低估。但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的外貿韌性強、競爭力強,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也很強。
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頂住內外部壓力,主動作為,發揮外貿產業潛力足、競爭力強的優勢,引導企業創新發展、化危為機。進一步狠抓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落實,切實為企業減負助力,精心辦好第三屆進口博覽會,幫扶企業積極開展對外貿易,保市場、保訂單,把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全力以赴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在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直播帶貨成為記者關注的焦點。
疫情防控措施,對做好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帶來了許多新挑戰,也使居民生活需求、購買方式等產生許多新變化,催生數字經濟消費新場景。
疫情防控期間,人們雖然“宅”在家里,“云端的日子”卻格外豐富:空中課堂用戶激增、在線辦公成為常態、云簽約保障企業訂單……經濟活力在“云端”近一步顯現,線上消費也為特殊時期的中國經濟增添了幾分暖意。
日前,《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發布,提出花3年時間,將上海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領先的在線新經濟發展新高地。4個“100+”行動目標,12個重點發展領域,這張新的發展藍圖不僅是目標,更是風向。
同時,數字經濟新業態和新消費場景也離不開技術支撐。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周學智認為,除了數字經濟,高科技、IT等產業受疫情影響較小,且會發展為一個新的發展模式。
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就業壓力明顯上升,但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復工復產提速擴面,3月份就業形勢出現積極變化。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張毅表示,全球疫情蔓延和經濟衰退形勢下,就業面臨較大壓力。隨著各項穩就業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特別是我國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足、空間廣,就業有保持穩定的較強基礎和條件。
1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受春節因素影響環比略升0.1個百分點。2月份,受疫情影響,部分服務業消費需求下降明顯,制造業企業停工停產較多,就業壓力明顯加大。尤其是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抵御風險能力弱,失業風險較高。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升至6.2%,同比環比均上升0.9個百分點。從人群看,農民工由于春節返鄉辭工人員多,從事個體戶和靈活就業的比重高,是受沖擊最大的群體。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復工復產提速擴面,企業生產經營逐步恢復,消費需求逐漸回升,帶動就業崗位較快增加。3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環比回落0.3個百分點。經測算,城鎮就業人數環比增加10%以上,其中個體工商戶恢復經營和靈活就業重新活躍,就業人數環比均增長20%左右。通過“點對點、一站式”等方式引導農民工安全有序轉移就業,支持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春節返鄉農民工多數順利外出務工。3月份,城鎮勞動參與率較2月份大幅提升,就業人員中在職未上班的人數減少約60%,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達到44.8小時,環比增加4.6小時,已接近疫情前水平。
張毅介紹,近幾年,我國就業一直存在壓力,突如其來的疫情暴發特別是當前國際疫情仍在持續蔓延,使國內外經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進一步加大了就業壓力。但從影響就業因素看,我國有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有較大的市場需求潛力,就業穩定的基礎沒有發生改變。同時,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繼續增強,新經濟持續發展帶動新就業崗位,創業創新不斷深入推進,都有利于保持就業穩定。
張毅認為,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進一步好轉,前期被抑制的投資消費逐步恢復,經濟的巨大潛能和強大動能逐漸釋放。再加上各項經濟和就業政策落地見效,減負穩崗力度加大,投資和產業帶動就業能力開始提升,引導農民工有序轉移就業,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加強困難人員兜底保障,保持就業總體穩定有基礎有條件。
3月份,用電量降幅比2月份明顯收窄,特別是3月末,全社會的發電量開始持平和轉正;一季度,國家統計局5000萬元以上投資入庫項目為11477個,比上年同期增加144個……相關指標顯示,前期出臺的一系列幫扶企業和推進復工復產的政策舉措在不斷顯效,經濟回升的態勢有望延續。
“我們的目標是力促全年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大局穩定。下一步,還會根據形勢的變化,相繼推出一些更大力度的政策。所以可以預計,下一階段經濟會延續回升改善、持續向好的勢頭。”毛盛勇指出。
疫情是突發公共事件,支撐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條件和基本因素沒有變。中國市場規模大、成長快、潛力充裕的基本特點不會改變。從要素支撐來看,產業基礎比較好,配套能力比較強,勞動力比較充裕,人力資本不斷積累,還有物流、交通設施等效率都比較好,這些能夠有效支撐經濟的中長期增長。同時,還應持續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創新,不斷激發經濟的內生動力、潛力和活力。
“從下一步來看,要推動中國經濟平穩運行,要在穩定外貿外資基本盤的同時,努力擴大國內需求,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有效投資,另一方面要釋放消費潛力。”毛盛勇認為,下一階段,前期被壓抑的消費潛力會逐步釋放出來,新型消費會表現更加強勁。
(本刊綜合自人民網、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中新社、證券日報等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