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靜
關鍵詞:“互聯網+” ?水利經濟 ? ?發展規劃
“互聯網+”中的“+”,指的是依托于目前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有機結合,它的提出并不意味著傳統產業部門間的簡單相加,而是通過產業間的交互連接,產生互動,進而在新的經濟形態下形成新的發展模式。
目前,“互聯網+”肩負著發揮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與連接一切的六大主流特點的使命,將各傳統行業帶入到一種全新的發展氛圍中來。具體而言:“+”實現了行業間的跨界與開放,再次重新提出新融合理念,然而想要實現行業融合,各行業就勢必要運用互聯網思維,打破傳統社會、經濟、文化等結構進行自我主動革新,同時強化人的主觀創造性與能動性,徹底杜絕傳統孤島式創新,讓人性決定研發方向,以順應市場潮流,進而建立與實現分享經濟,實現各行業部門及行業間連接的層次性,最終實現“互聯網+”的建立初衷。
水利經濟,以水為載體,以對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節約、管理等為手段,產生各種經濟效能,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水是人類生存與發展及社會進步的生命之線,所以其具有很強的自身特點,主要表現在其發展與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關系頗為密切;實現的水利效益主要是社會的經濟效益;再加上水利各功能實現過程中,既有有形產品的產生,亦有無形產品的存在,所以其經濟實現形式較為復雜;另外,由于我國的國土面積十分巨大,每個地區的水利經濟實現重點各有不同,比如,部分地區以灌溉和供水為主,有的區域卻以防洪減災為重點,所以行業經濟效益指標考量需加以區別,才能有效實現績效的評析。
“互聯網+”發展模式可謂是一項國策,國民經濟基于“互聯網+” 模式發展的勢頭迅猛,而作為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水利業也要轉變理念,重塑模式,將互聯網的在線化、數據收集、數據共享與交互運行的優點運用于固有傳統行業其中,將現存的水土資源利用程度不高、綜合開發力度不夠、認識誤區的普遍存在、發展意識不能更新、固有機制存在束縛等導致綜合經濟實力不強的問題逐一解決,進而通過重塑商業模式、革新業務體系、構建人才隊伍建設等方式順應“互聯網+”發展模式的大潮,方能實現行業的經濟轉型與升級,提升經濟生產力,實現行業良性、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最終實現社會財富的大聚集。
信息時代對傳統行業各項標準都造成了沖擊,亟需相關行業對發展理念進行及時更新,順勢而為。本文基于對水利經濟現存問題及“互聯網+”環境的六大特點考量,提出如下發展規劃舉措:
(一)重塑發展與環保相融合的一體化模式
水利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它的載體水資源,試想沒有了載體,科技再為先進,也無計可施,所以,水利經濟的發展一定離不開環境的問題,其發展應首先重塑基于環保的一體化融合理念。
相關人士應該通過互聯網的傳播影響力,加大水利經濟知識普及與關于發展問題的重要性宣傳,讓人們愈加認識到在如今全球變暖、環境惡化的今天,發展水利經濟的時代緊迫性問題,讓大眾都積極參與到水利經濟建設中來,建言獻策,才能通過擴大影響范圍,創造易于水利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環境,進而贏得水利經濟發展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除了向社會大眾進行宣傳,各地政府及水利部門也應注意在實現水利經濟發展過程中,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制定不切實際的發展計劃,同時,發展水利經濟過程中,也要考慮環境承載力,盡量避免環境污染。只有在人類充分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環境才能對等的給予我們足夠長的時間發展,進而實現水利經濟發展的現代化信息管控。
(二)創新以市場、生態為驅動的信息化理念
現階段,仍有部分部門由于固有認知的粗淺,固有機制缺乏活力,權責劃分尚有不明晰之處,使得部分水利工程在建設、使用和后續養護中管控分離,費用支出較大,不僅沒有實現經濟,還無端浪費了寶貴資源。更有甚者,依舊存在部分人員抱有干好干壞一個樣的不實幻想,得過且過,對水利設施的研發缺乏主觀認識,沒有長遠規劃。所以,遏制水利經濟發展中的不良之聲,對原有水利發展理念進行創新,才是水利經濟發展的關鍵。
只有結合當下互聯網背景,從市場出發,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充分發揮市場調節機制,實現水利經濟發展區域布局的信息化與產銷一體化,才能提高自身競爭力,實現多樣化發展。另一方面,可實現多元化發展的途徑即為與生態發展相結合,充分考慮生態因素,涉足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行業,加之互聯網的信息化管理,進而促進水利經濟發展的創新轉變。
(三)優化因地制宜的水利經濟發展布局
談及經濟發展,多數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利潤指標,其實,在水利經濟建設中,利潤指標略顯狹隘。在水利經濟的效益評價指標中,常見的主要有三種:即水利效能指標、實物效益指標和貨幣效益指標三類。
水利效能指標,強調水利工程除害興利的能力,包括削減的洪峰流量,提高排水標準,增加灌溉面積,改善航道里程等;實物效益指標,如糧食經濟作物的發電量,客貨載運量等;貨幣效益指標,涵蓋減少洪澇經濟損失的貨幣價值,灌溉增產的貨幣價值等,因此,各地想要在互聯網背景下改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需根據本地實際現狀,切實因地制宜,擬定相符的發展政策。既結合本地特質,又將信息化與地理優勢相聚集,才能產生適應當下的地區性產業發展架構,實現行業新發展。
具體措施如下:第一,深挖水利資源開發力度,擴大水電產業發展比重,構建連接一切的有效產業發展形式;第二,繼續加強對水資源本身的深層運用,通過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共享,積極開創設備、方法創新,在降低資源浪費比例的宗旨上,加強水資源的深加工處理,實現自身優勢的深度研究;第三,利用互聯網經濟共享,在實現關聯企業互惠協作的模式上,提高經濟關聯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實現自身的又一次革新。
(四)加強與時俱進的水利人才隊伍建設
即便在互聯網信息化時代,人工智能已普遍實現,也不能忘卻人才隊伍建設。基于環保理念,對思想進行創新,并對產業發展布局進行調整,每一環節,都不能單單依靠互聯網而忽略人的主觀能動性。
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互聯網又給人才的定義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推陳出新。傳統理念下工作的人們可以給我們提供多年的經驗與判斷,但不能基于大數據進行適時革新,方式方法略顯落伍,這里不單指員工層面,更重要的是上層干部層面,所以,要注重對人才培養,首先人才要認可并接受與互聯網+模式的融合;第二,學會尊重。水利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創新,“互聯網+”同樣強調創新,二者融合,創新是一個切合點,實現創新,離不開人的主觀意識,而水利單位應當給有想法的有志人才提供能力范圍內的廣闊舞臺,尊重知識,尊重想法,積極鼓勵創新,把所學知識充分應用到水利發展建設的實踐中去,以實現行業的多元化發展;第三,高薪聘任。水利單位的內部人才建設特別重要,除此之外,積極引進高科技人才,并進行定向培養,將相關產業的高素質人才引入其中,也實現了一種新的融合,還可以避免由于長期從事水利建設的固化思維,從思考角度、技術支撐等層面多樣化開拓,以實現“互聯網+”背景下水利經濟的積極發展。
參考文獻
[1]魏強,高留式.“互聯網+”助力水利信息化建設[J].科技視界,2016(24):264-264.
[2]龍婷利.“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J].經濟,2016(9).
[3]董力.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扎實推進水利經濟研究工作[J].水利經濟,2018,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