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摘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堅持并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的一個重要目標。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促進;全面發展
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趨勢
(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和諧進步的必然要求
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全社會形成公平正義、誠實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氛圍,必須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在各方面得到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講,一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GDP總量已由1978年的1500億美元左右、世界第11位,增長到現在14萬億多美元、排世界第二。二是人民的生活跨越了溫飽,即將進入全面小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7億多人脫貧;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顯著下降,2019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2%,比1978年的63.9%下降了35.7個百分點。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我們的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和消費水平顯著提高,實現了從追求“生活水平”到追求“美好生活”的轉變。三是改革開放以來,工作效率的提升,工作日的縮短,使人們越來越多地擁有個人的時間,實現了從“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個人“充電”的機會增多,獲得了職業和崗位流動的最大空間,從而為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人越是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創造得越多,社會就會越和諧,從而實現良性互動。
(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三步走”戰略到20世紀末,已成功實現了第一和第二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即將在今年完美收官。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個階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一個階段,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表明我們黨對提前完成“三步走”戰略充滿自信,并在此基礎上確定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的更高層次的戰略目標。實現這一目標,人是主體,而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和決定因素。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A·英格爾斯曾經在《人的現代化》中指出,一個國家在向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人是一個基本的因素。只有當這個國家的人民成為現代人,國民的心理和行為都轉變為現代的心理和行為,各個部門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獲得了某種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性的時候,這個國家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國家。否則,經濟高速穩定的發展和社會的有效管理,都不可能實現。即使是經濟已經開始騰飛,也不會持久。因此,實現國家現代化必須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前提條件,這是建成現代化制度和實現經濟長期發展的先決條件。
(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要求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吹響的沖鋒號。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100年間,中國人民不怕流血犧牲,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這一切都是為了爭取民族解放、實現祖國獨立、徹底結束中華民族所遭受的屈辱歷史。進入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我們為之奮斗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最終還是人民的夢,只有緊緊依靠人民才能實現,不斷為人民造福是最終目的。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緊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主題,把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促進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發展作為一切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中國夢的逐步實現,讓人民群眾逐步獲得良好教育、穩定工作、滿意收入、可靠社會保障、高水平醫療衛生服務、舒適居住條件、優美生活環境等,達到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目標,只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能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二、樹立新發展理念,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滿足人民對高品質物質生活的需要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思路日趨成熟,逐漸由初始的“唯GDP”論過渡到可持續發展思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經濟的發展與人的發展存在著一定的辯證統一關系。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與經濟的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具體來講,一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各種類型的具有國際水準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形成一大批由掌握國際尖端技術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組成的創新團隊。二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映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充分激活市場活力。三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按照鄉村振興“二十字”發展總要求,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盡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格局。
(二)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滿足人民對政治生活的需要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我們所追求的民主就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如果沒有民主權利,個人也就無法實現全面發展。要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能夠使人民群眾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政治體制,保證人民依法管理社會經濟文化事務。如果人的民主政治意識沒有得到逐步提高,就沒有完整意義上的人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講,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三者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當中。不斷擴大人民有序參與政治的深度和廣度,保證人民依法行使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利。二是加強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確保人大代表能夠代表選民的意志,能夠正確行使權利,人大機關能夠全面擔負起憲法賦予的各項職責。三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人民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罷免權得到保障,擺正“公仆”與“主人”的關系,有效防止“帶病提拔”。
(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滿足人民對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涵。只有不斷地發展先進文化,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人們的精神世界、文化生活才會更加充實,這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具體來講,一是突出先進文化引領,堅持和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全面領導,始終把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牢牢抓在手里,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樹立新風尚。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開展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以文明實踐中心為載體,扎實做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讓群眾成為活動的主體。三是堅持文化為民惠民,加快建成城市“5分鐘”、農村“2公里”文化圈,廣泛組織開展全民性文化體育活動,促進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對整體生活質量提高的需要
一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大力弘揚勤勞守法致富,逐步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政府履行好再分配調節職能,實現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時同步、實現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時同步,讓居民充分享受到發展成果。三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
(五)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宜居環境的需要
一是推進綠色發展,倡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全社會綠色發展的生態發展體系。二是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以山水林田湖草修復工程為契機,突出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建立全國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為將來的各類開發建設活動提供依據。三是完善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有序推進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污染排放監管領域的體制改革,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過程中,既要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宜居環境需要。
參考文獻:
[1]胡宇萱,龍方成.共享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
[2]豐子義.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人學審視[J].山東社會科學,2016(01).
[3]劉旭友.習近平對馬克思人的本質學說的新發展——兼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的理論基礎[J].改革與戰略,2015(12).
[4]李楊,黃晉太.《習近平用典》中人民主體地位思想與意義[J].人民論壇,2015(23).
[5]施敏.論習近平的人民主體思想[J].西藏發展論壇,2015(04).
[6]郭廣銀.習近平關于人民主體地位的思想[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05).
(作者單位:中共肥城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