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停
剛到英國的前幾周,我是公共休息室的常客。學院常在那組織一些活動,而活動最吸引人的部分不在于內容,而是他們提供的免費三明治和甜點。剛上完一天課的我饑腸轆轆,常會在回宿舍之前在樓下找個位置坐會兒,邊點頭附和著大家,邊往嘴里塞那些或冰涼或甜膩的東西,談不上多好吃,畢竟身處美食荒漠的英國,任何東西都可以塞進吐司里做成三明治,只是果腹罷了。去了幾次后我發現了一位行蹤更加神秘的人——他總是抱著筆記本電腦風風火火從外面趕來,在角落里坐下后打開電腦“噼里啪啦”一頓敲。我離開前瞟了一眼,大哥口銜培根三明治,十指飛舞,屏幕上出現一堆我看不懂的代碼……這是何等專注的求學精神,吾輩自愧不如,不如乖乖開火。
每周末去探索當地餐廳的心情像在坐過山車,踩雷的食物嘗試了不少,也遇到過讓人幸福到流淚的下午茶。除了土豆的一百種吃法外,英國菜式極其單一,于是隨處可見的泰餐和意大利菜在小鎮上廣受好評。前者常常是我們小組聚餐的去處,性價比很高,口味也合適,后者精致度比法餐稍遜了些,但起碼不會花了錢卻吃不飽;而在一家號稱英國東北部做得最好的國菜“炸魚薯條”的店里,我吃到了此生最難吃的炸魚,那味道和我奶奶炸的鱈魚丸子簡直沒法比;本地人開的日料店,徒有花里胡哨的樣子,味道太不正宗;市中心最大的中餐館,老板是東北的,但怕是從川渝請來的廚子,每道菜都吃得我直冒汗……
把外食尋覓了一通后,自己下廚成了大部分留學生的不二選擇。不管是時尚弄潮兒A姐,還是一心碼代碼的學霸小趙,最終都紛紛踏進廚房掌起了勺,從最初只會在亞洲超市里尋覓某師傅的小白,進階到閉著眼買菜都能隨便炒一炒的“廚神”。
此處不得不提我的室友怡——一個正兒八經的江南女子,來英國半年后愛上各種面食,當她從烤箱里端出焦香的新疆烤包子時,渾身散發著智慧的光輝。不必求學新東方,小紅書和下廚房,就是當代留學生下廚時的Google scholar。
我其實之前就會做菜,但廚藝平平,大多是從老媽那里偷師來的,興許也是姥姥做菜時的訣竅,就這么一點點兒傳了下來。有天晚上,我突然想吃大白菜燉豆腐,念頭一冒出來,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無肉不歡的我在英國竟然饞這道不起眼兒的菜。第二天趕忙去亞洲超市分別以14元和27元巨款買到一棵大白菜和一塊豆腐,又問媽媽平常她都是怎么做,豆腐是否需要先煎,什么時候放調料才會更鮮……
離家千萬里,最懷念的莫過于國內那口吃食,自己動手下廚,味蕾盡量給滿足了,鄉愁至少有了歸宿。
編輯/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