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我無酒
盛夏時節,我與好友去了一趟日本。主要行程在關西,除了京都和大阪之外,還選擇了一座不那么熱門的臨海小城——位于和歌山縣的白濱。地圖上它稍顯偏僻,在百度百科上都只有寥寥幾句簡介。
從京都去白濱得換乘兩次列車,為了準時趕上第二趟車,我與好友起了個大早。清晨的車廂里有來去匆匆的上班族,也有面龐青澀的學生,而我是一個過路人,在異國他鄉打量著眾生相。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能從細微處了解到自己未曾見過的世界,比如說我看到一個年輕人在讀書,居然是豎排的排版,于是才了解到這種在國內已經很少見的排版,在日本依舊十分尋常。
只是等我們好不容易趕到了新大阪的車站,才沮喪地發現計劃趕不上變化,因為去往白濱的軌道路線上發生了意外事故,我們在不得不在車站等待一切恢復正常。
最后抵達白濱的時候已經臨近中午,這座小城終于不再有那么多的人,而天氣預報說的陰天也如約兌現,這兒不再像前一天的京都那樣烈日炎炎。
我們預定的民宿在各大平臺上的好評率都近乎100%,或許是因為臨近三段壁景點,所以起名為“三段屋”。來之前我一直很好奇,是一家怎樣的民宿,能吸引到世界各地的旅人,并讓大家都對這兒贊不絕口。而當我走進這間民宿的時候,一下子就理解了每一個愛上這兒的人。在日本的其他幾天住過的民宿大多與國內類似,入住時是一間打掃好的公寓房,房東多半不會出現,注意事項都已經寫好放在了房間里,很便利但又有些距離感。而三段屋不同,我們一進門就受到老板熱烈的歡迎,跟著他熟悉了一遍公共場所和一些公用的設施。民宿的裝修并不是那種小資的風格,而是隨處可見老板收集的珊瑚和一些具有年代感的小玩意兒,透露出生活的氣息。有一面墻上還貼著過往游客在這里的拍照合影,讓人油然而生一股親切感。房間是很典型的日式榻榻米,依舊是日常的布置,讓人在異國他鄉卻有了歸屬感。
收拾一番后與好友去往海鮮市場,買完新鮮的食材可以在市場外的自助燒烤區進行BBQ,其實已經不太記得那天吃了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買了5個貝類海鮮,放在架子上烤的時候,我看著它們緊閉的殼一點點兒打開,隨即拍了照片做了張“我們都想開了”的表情包,算是冷幽默,但卻記到今天。
接下來的行程全部依靠公交與雙腳。這座小城沒有地鐵,乘公交要不了一個小時就能從城市的這頭到那頭,沿途會路過所有的景點,都與海有關。而我也一直覺得,在不趕時間的情況下,乘公交是很不錯的出行方式。比起其他交通工具,公交似乎顯得更不緊不慢一些,晃晃悠悠穿過一座城市,時間在這上面被一點點兒拉長,人可以發呆,可以放空,什么都不必去想。
其實在來白濱之前的兩三個月,我剛剛去看過塞班的海。再更早前,我還走過更多臨海城市。與之相比,白濱的海或許不是最好的,但卻和這座小城一樣,靜默而悠閑,從容又有親和力。
循著導航沿小路兜兜轉轉找到了千疊敷,吸引我的反而不是那片受到海水沖刷形成的神奇景色,而是在一旁的一個圓盤。圓盤中間是一張地圖,點出了白濱的位置,繞著地圖一圈的石臺上,寫著大阪、札幌等一些地名,還有從白濱到那些地方的距離。白濱距離大阪有100公里,我跨越了這段距離來到這里,第二天又要離開。不知道為什么,我對地圖和距離總是會有額外的關注,或許是因為年少時喜歡過的人離我太遠,而我從那時起,就習慣了在地圖上一次次計算著我們之間的距離。
傍晚的時候下了一場雨,雨停后出門,空氣里彌漫著海水的味道。與好友出門去500米外的便利店買零食,結賬時店里的收銀員禮貌地問好,雖然語言不通,但依舊能感受到對方傳達的善意,這也是我在日本旅行的日子里不只一次體會到的,這里的人似乎總能表達出恰到好處的禮節,讓人感到溫暖又不尷尬。
來白濱的時候,因為困倦我沒有好好看風景。離開的時候,我拍下了沿途的海。列車外的雨似乎比來的時候又大了一些,浪花拍岸,這片海依舊脈脈,仿佛一切理應如此。
編輯/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