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風雨,也只是彎彎腰而已。
? 法國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美國肯尼迪圖書館、日本美秀美術館、中國蘇州博物館新館……這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典建筑,都與一位華人的名字緊緊相連——貝聿銘。他幾乎拿遍建筑界所有的頂級獎項,被譽為“世界現代建筑最后的大師”,也被認為“創造了本世紀最美麗的內部空間和外部造型”。他身邊總有很多優秀的人提出建議,他會傾聽思考,他會說“好的,讓我們試試”。他總是和他的團隊走得很近,而不是告訴他們“做這些、做那些”。
這位謙和包容的建筑大師,在事業上有著極為堅定的信心。64歲時,貝聿銘受法國總統密特朗邀請參與盧浮宮重建工程,并為盧浮宮設計一座全新的金字塔。當時法國人非常不滿,說會毀了“法國美人”的容貌,但是貝聿銘頂住了來自外界的種種壓力。后來,金字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法國人稱贊“金字塔是盧浮宮里飛來的一顆巨大的寶石”,他也被授予法國最高榮譽獎章。
上世紀八十年代,貝聿銘受邀設計中國銀行在香港的總部大廈。但在地皮狹窄、風力強勁、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設計并不是一件易事。貝聿銘和團隊決定讓大樓“向上走”,讓所有的垂直承重力由位于建筑底座上四個角的柱子承擔,這種創新的結構將鋼材的使用量降低到了香港同種建筑的一半。1990年,香港中銀大廈正式啟用,大廈結構如竹,寓意“節節高升”,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多面棱形,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
2002年,85歲高齡的貝聿銘為自己的家鄉設計了蘇州博物館新館。他以“中而新、蘇而新”為設計宗旨,將中國古典的山水畫融入其中,“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用石片模仿宋代畫家米芾的“米氏云山”,呈現出一幅3D的立體水墨山水畫。這座既富現代感又有中國古典神韻的建筑,現在依然讓無數游客驚嘆,貝聿銘也曾形容,這個博物館就像是自己的人生傳記。他說:“我很小就離開了這里,所以我印象中的中國是純粹的鄉愁,它給了我一個機會,用建筑凝固我的回憶?!?/p>
曾有人這樣形容貝聿銘:“他是一個難得的跨文化樣本,他從東方和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華,又游刃有余地在兩個世界里穿越?!必愴层懽约阂舱f:“我后來才意識到在蘇州的經驗讓我學到了什么。現在想來,應該說那些經驗對我的設計是有相當影響,它使我意識到人與自然共存,而不只是自然而已。創意是人類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結晶,這是我從蘇州園林中學到的。”
謙和包容 不懼壓力 勇于創新 中國印記
回望建筑大師一生的作品,我們無法忽略的,是其中的“中國印記”。他說:“創意是人類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結晶,這是我從蘇州園林中學到的?!睆母呗柕哪μ齑髽?,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圖書館,他的作品堅持著現代主義風格,同時注入了東方的詩意。中國文化對他影響至深。他曾說:“我深愛中國優美的詩詞、繪畫、園林,那是我設計靈感之源泉。”從早期的香山飯店到后來的蘇州博物館,他都致力于探索一條中國建筑的現代化之路。中國建筑的根可以是傳統的,而芽應該是新芽,這也是中國建筑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