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一: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獵豹移動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傅盛說。
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必將不斷重塑各行各業以及我們的生活。“過去40年,前幾年的數字化進程改變了生產資料,后20年的網絡化進程重構了市場關系,未來20年人工智能模糊了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界限,其使命是與傳統產業嫁接,降低生產成本,對生產力產生數量級的提升。”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吳甘沙說。
據咨詢公司埃森哲2017年6月發布的《人工智能:助力中國經濟增長》報告顯示,制造業、農林漁業、批發和零售業將成為從人工智能應用中獲益最多的3個行業。到2035年,人工智能將推動這三大行業的年增長率分別提升2%、1.8%和1.7%。
專家表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政府的很多管理方式都有必要從追逐式管理變成預測式管理。
對個人而言,除了生活領域的改變,影響還將發生在職業領域——未來,一些重復性的工作,如在線客服、速記翻譯、駕駛員等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8年1月29日)
材料二:
材料三:
港媒稱,在過去幾年中,中國在人工智能研究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目標是成為這一變革性技術事實上的全球領袖。
自2012年到2016年,中國的人工智能公司融資26億美元,而美國的同類公司融資179億美元。但這種情況正在迅速變化,曾經被視為技術研發落后者的中國公司,正在以人工智能作為契機趕超外國同行。
2015年,全世界范圍內出版的頂尖人工智能相關學術論文中,有超過40%的論文至少有一名中國研究人員。中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專利申請在2010年到2014年間增長186%,比此前五年有顯著增加。而且,過去兩年,在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競賽大規模圖像識別挑戰賽中,所有表現突出的團隊成員都是中國人,并有一半的團隊在中國工作。
《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政策,全都旨在推動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
(摘編自《參考消息》2017年8月29日)
材料四:
我國人工智能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創成果,在基礎理論、核心算法以及關鍵設備、高端芯片、重大產品與系統、基礎材料、元器件、軟件與接口等方面差距較大;科研機構和企業尚未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圈和產業鏈,缺乏系統的超前研發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設施、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亟待完善。
《規劃》明確,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規劃》提出六個方面重點任務:一要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系,二要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經濟,三要建設安全便捷的智能社會,四要加強人工智能領域軍民融合,五要構建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礎設施體系,六要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
(摘編自國務院2017年7月8日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一讀一練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改變了生產資料,重構了市場關系,重塑了各行各業以及我們的生活,這說明“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
B.根據預測、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2019年和2020年的增長率雖高,但增長率曲線明顯放緩,這說明中國人工智能市場將趨于飽和。
C.對比2019年和2020年的全球和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增長率,中國遠低于全球的増長率,說明中國人工智能發展水平還是低于全球。
D.《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制定的2020、2025、2030三步走發展目標,證明了中國要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決心。
2.人工智能技術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我國在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上采取了哪些舉措?請根據材料簡要說明。
答:新一代人工智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