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否定法
簡要概括材料列舉的不愛勞動的現象,從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立場,亮明觀點。對于考場任務驅動作文的寫作來說,這是使閱卷老師快速接受自己說理的方式之一,也是突出主題的一種方法。例如:
部分青年以科技發達為由,排斥勞動,甚至輕視勞動。這是因對勞動認識不足而妄加臆測!新興科技、人工智能固然高效快捷,節約人力,但人工的細微之處仍是機器難以企及的。
——安徽一考生《施以辛勤汗水,方得美好家園》
這段文字先以三言兩語指出反面現象,簡明扼要,再用一句話加以否定——“這是因對勞動認識不足而妄加臆測”,“但人工的細微之處仍是機器難以企及的”不僅揭示本質,而且理由充分。作為向進一步分析問題過渡的轉折段,這一作法簡潔有力,有四兩撥千斤之效,考生的概括能力和文字駕馭能力也可見一斑。
深層分析法
毋庸置疑,寫好這類作文,如果只是浮在表面,泛泛而談,雖不跑題,卻也擺脫不了中等分數的命運。但是怎樣才能有深度,使作文在說理上更深一層呢?不妨先讀一下這兩段文字:
科技進步并不是為了讓人類失去勞動的生存技能,失去從勞動中獲得智慧的機會,人工智能也絕不會導致人類手腳退化。通過勞動,我們可以汲取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通過打掃房間,我們可以發現細小的地方容易藏污納垢、隱藏問題;通過打掃教室,我們可以體會到合理分工的重要性;通過勞動,我們可以提升智慧,發現科技的增長點。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同樣需要人類通過充滿智慧的勞動實現。
然而,當今社會卻出現了許多不尊重勞動的現象,受過文化教育的我們,還需要一場思想上的教育。看到環衛工人打掃街道,有人將其視為“不認真學習”的后果;面對建筑工人黝黑的雙手,有人覺得骯臟。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是否應當改正這種錯誤認識,也投身到火熱的勞動之中?
——廣東一考生《勞則生歡,勞則生慧》
這兩段文字,有破有立,不僅指出了材料中種種不勞動現象的本質,而且從正面深入分析了勞動的深遠意義,如開篇對科技進步和人工智能的清醒認知——之所以出現許多不尊重勞動的現象,是因為“受過文化教育的我們,還需要一場思想上的教育”,將勞動上升到了教育的高度,并提出種種具體可行的做法。能看出,該考生不僅具有清晰的任務意識,對材料理解透徹,而且有較強的思維能力,這些才是做到深層分析的關鍵。
歸謬突破法
凡是違背規律的做法,發展下去后果會更加嚴重,論說文由此批駁說理不失為一條捷徑。歸謬法是一種“以退為進、引入荒謬”的反駁方法,說理文中常會用到。即通過“假定對方論點是正確的”這一手段,來達到反駁對方論點的目的。這種方法可以從對方的論點中合乎邏輯地引出荒謬的結論,如果在論說文中運用恰當的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反駁效果。例如:
今天,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隨著人工智能走進人們的生活,我們越來越依賴人工智能,認為“既然人工智能可以做,為什么還要自己動手?”誠然,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使人們擺脫繁雜的家務勞動,可是當我們全部依靠人工智能時,也就失去了勞動的快樂。久而久之,人便會越來越懶惰,甚至喪失思考能力,后果不堪設想。不少學生以學業繁忙為借口,讓父母包辦一切,有的研究生連衣服都不會洗,這種擁有高學歷但沒有勞動能力的人,怎么能算是人才呢?同學們,讓我們熱愛勞動,在勞動中實現自身價值,在勞動中成就絢麗的人生吧。
——廣東一考生《讓青春在勞動中綻放光彩》
在這段文字中,考生先承認人工智能的積極作用,然后順勢轉折,引申一步:“可是當我們全部依靠人工智能時,也就失去了勞動的快樂。久而久之,人便會越來越懶惰,甚至喪失思考能力,后果不堪設想。”“誠然……可是……”這個句式,使辯證說理的意味更濃厚。批駁以“學業繁忙為借口”不勞動,得出結論“怎么能算是人才呢”,這一有力反問使語勢陡起。最后發出“熱愛勞動”的號召,并指出其中的不凡意義,順理成章。整段文字因巧妙使用歸謬法收到了很強的說服效果。
考場作文畢竟篇幅有限,不可能把材料涉及的所有問題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內全部呈現出來,以上種種方法的應用,是針對材料提出的反面現象加以批駁的部分文字,須與前后內容協調一致才能增強全文說服力。從思維方式來說,“反駁”正是辯證思維能力的直接體現,也是寫作過程中要完成的一大任務,上述示例在這方面做得都很出色,值得考生借鑒。
【張善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