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有幾個小伙子在溫州動物園的玻璃展面上擦洗,做起了小動物們的“保姆”。他們不是專業的動物飼養員,而是6名非法買賣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犯罪嫌疑人,被溫州市鹿城區人民檢察院分批送到動物園做義工。他們在動物園的表現,將作為檢察機關向法院提請酌情從輕處理的重要依據。
過去,對于這種非法買賣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案件,大都是單純給予刑事處罰,判處犯罪嫌疑人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處罰金。溫州鹿城區檢察院探索引入社會公益服務考察評價工作,讓6名嫌疑人到動物園做義工,根據表現酌情提請法院從輕處理的做法,讓人眼前一亮。
1.寬嚴相濟。犯罪嫌疑人被罰到動物園做義工,根據表現酌情提請從輕處理,并非法外施情,而是合乎寬嚴相濟原則的法理和刑事政策。檢察機關根據犯罪嫌疑人從事公益服務的情況,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或向法院提出從輕量刑的建議,體現出法制社會、和諧社會的寬嚴相濟。
2.教育懲戒。對于一些犯罪情節較輕、沒有造成巨大的實質性損害的案件來說,勞動補償有時比經濟補償更能起到教育懲戒的效果——經濟補償是一次性完成的,勞動補償卻要當事人身體力行,完成幾十小時的社會公益服務。相信通過在動物園照顧動物、清掃園區、勸阻不文明行為,犯罪嫌疑人可以加深對所犯錯誤的認識和反省。
3.從了解到關愛。到動物園做義工,有助于犯罪嫌疑人全面了解野生動物保護知識,避免再犯類似錯誤。犯罪嫌疑人在動物園做義工期間,可以向專業人士請教相關知識,了解動物保護法律法規,從而學會知法守法,做到真正地愛護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