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豆角
我年輕時,愛讀武俠小說,金庸、古龍、梁羽生。記得梁羽生有一部《狂俠天嬌魔女》,寫的是南宋故事。該書第三十六回,江南大俠耿照從南京去杭州,經過一道關口,看守關口的軍官例行檢查。耿照說道:“我有些公事要上京城,這是我的路引。”說完,將路引交給軍官驗看。耿照經過關口時,為何要讓軍官看路引?路引是什么東西?

先說答案:路引是古人出遠門時需要攜帶的臨時通行證,一般由地方政府開具,在明清時期非常流行。
我們知道,明朝開國皇帝是朱元璋,出身貧賤,見識淺陋,沒什么市場意識,只知道狠抓農業。他當皇帝之前,曾經是流亡農民,所以最怕流亡農民,最怕老百姓拋下家業,走州過縣闖江湖。老百姓跑來跑去,一是不好管理,二是容易出亂子,說不定就能推翻他們老朱家的寶座,再搞一個農民皇帝出來。所以,朱元璋想方設法把老百姓摁在家鄉,不讓他們遷徙,不讓他們跑來跑去,最好像植物一樣種在地上,老老實實給朝廷開花結果,繳稅納糧。
怎么才能不讓老百姓跑來跑去呢?朱元璋祭出了嚴刑峻法和路引:你想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辦事嗎?可以,先去衙門說明理由。如果理由正當,官員可能會批準,讓你登記備案,發給你一張用雕版印刷或者手工填寫的路引,上面蓋著大印,還寫著你的名字、年齡、籍貫、相貌,以及你要去的地方和攜帶的物品。有了這張路引,你可以去百里以外旅游、經商、求學、探親;沒有這張路引,一經官府查出,輕則打屁股,重則砍頭。
明刻本生活指南類書《萬寶全書》載有明朝路引的基本內容:“某縣某都某里某人,為告給路引事,因往某處買賣(或探親、求學、遠游),恐沿途經過關津把隘去處有所阻隔,理合告給路引,庶免留難,為此給引。”
這些路引一般是長方形,橫窄豎長,寬約半尺,長約一尺,用白棉紙豎排印刷,四角和左側都留有大片空白,供地方官填寫文字和鈐蓋大印。商旅出行,將路引小心翼翼地折疊起來,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沿途穿城過關,會有兵丁盤查;晚上住宿客店,也會有巡捕抽查。路引在手,萬事皆休;路引若丟,那趕緊向基層官吏行賄,興許人家會放你一馬,否則按照律法嚴辦,小命得丟掉半條。
明朝律法里有一條《私越冒度關津律》,指的是出遠門者沒有路引會受到的懲罰。
過城門,過關卡,過渡口,沒有路引,打八十大板;如果你害怕懲罰,翻越城門,繞過渡口,打九十大板;官吏把守不嚴,與你同罪;你沒有路引,借用別人的路引,打八十大板;官吏沒有檢查出來,與你同罪。
明朝官府打犯人板子,分為“杖”和“笞”兩種,杖是很寬的竹板,笞是很窄的竹板,前者俗稱大板,后者俗稱小板。無論打大板還是打小板,都是往脊背和屁股上掄,行刑者下手狠一些,二十大板就能把人打殘。出遠門不帶路引,竟然要挨八十或者九十大板,極有可能要人老命。
明朝后期,皇帝怠政,有的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朱元璋制定的管束百姓的一部分嚴刑峻法得不到嚴格推行。商旅為了省事,有的不帶路引,有的偽造路引,萬一有兵丁和巡捕較起真來,塞一個紅包就行了。
到了清朝,滿洲女真入主中原,要管億萬百姓,完全沒有治理經驗,只能學習明朝,將路引制度原封不動地繼承下來。所以在明清兩朝,皇權專制達到了頂峰,老百姓的人身自由也被壓到了最低。以至于僧道兩家超度亡靈,也要給死者開路引,與紙錢一起燒掉,據說如果不這樣做的話,死者的鬼魂在投胎途中會被牛頭馬面盤查留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