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必成 王彬 李作林 伍敏
人體缺氧會導致精神差、打哈欠、疲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頭暈、心慌、胸悶、憋氣、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加快,人體缺氧嚴重時表現為呼吸困難,全身皮膚、嘴唇、指甲青紫,四肢軟弱無力、意識不清、昏迷等。正常人偶爾也會出現缺氧癥狀(如劇烈運動)。不只缺氧環境,很多疾病狀態也會導致患者全身或組織局部缺氧。全身缺氧主要見于窒息、一氧化碳中毒、心功能衰竭、貧血等。組織缺氧見于腫瘤、血管栓塞(心肌梗死、腦卒中)、慢性腎病、急性腎損傷等。
我們為什么那么需要氧
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在空氣中含量約占21%。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氧氣,人若不呼吸,只需幾分鐘就會窒息而死。
人類活動需要能量,而能量是靠有氧呼吸產生的。人體所需要的能量,來源于人每天吃進的食物。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質在生物酶的作用下,進行一系列的化學反應,產生了大量的能量和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在這些生物體內進行的緩慢氧化反應中,氧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葡萄糖和血液輸送來的氧氣相互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大量的熱能。
當氧氣被吸入后,由肺的主氣管經支氣管到小氣管末端的肺泡。氧氣透過肺泡膜彌散入肺毛細血管,大部分和血液中紅細胞的血紅蛋白相結合,載滿氧氣的動脈血液從肺部流出,流經全身繼而被人體所利用,消耗細胞中的氧氣,排泄二氧化碳。細胞中積累起來的二氧化碳又隨著血液循環流回肺里,呼氣時釋放二氧化碳,重新吸入氧氣,這一過程不斷重復進行,使生命得以延續。
心臟、大腦的工作狀態與血氧的輸送量密切相關。如果沒有氧氣,人體的一切代謝活動會馬上停止。細胞得不到營養,很快就會死亡,各個器官也會快速衰竭,因此,古人曾把氧氣稱為“養氣”。在人體中,中樞神經(包括腦組織和脊髓)對缺氧最敏感。輕度缺氧會使人注意力不集中,智力減退;隨著缺氧的加重,就會煩躁不安、神志恍惚;如突然中斷供氧,只吸入純氮,20秒內可出現深昏迷和全身抽搐。還會引起腦水腫而壓迫血管,使血流量減少,供氧更加不足。一旦中樞神經停止工作,生命也隨之結束。
養成好習慣不怕缺氧
缺氧危害很多,好在通過一些生活習慣的改變,我們可以讓自己的身體對缺氧有更好的耐受力。
1.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加強鍛煉是預防缺氧的重要策略。運動能夠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器官供氧情況,加速代謝廢物排出。一些增強心肺功能的運動,比如快走、慢跑、健身操等,每周進行3~5次,每次約半小時即可達到鍛煉目的。有慢性鼻炎、貧血、高血壓等基礎疾病者,建議咨詢醫生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2.食補
適當多吃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如淡水魚類、貝類、牛奶等。外源性補充蛋白質可增加體內血紅蛋白合成,從而增強紅細胞攜氧能力,并且有促進腦細胞代謝、增加大腦供氧的作用。
3.放松心情,擁抱生活
長期伏案工作、焦慮緊張、用腦過度都會導致生理性缺氧,建議大家多開窗通風,提高空氣中的含氧量,或學習工作半小時后至室外做擴胸運動,深呼吸可增強肺泡對氧的吸收。放松心情,保證睡眠質量。
4.定期體檢,及時就醫
經常出現頭暈、乏力等癥狀,要警惕病理性缺氧,如上所述心腦血管疾病、肺部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等都會引起缺氧,要學會及時識別機體發出的缺氧“警鐘”,盡快就醫,找出病因才能解決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