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敏,李國芬,孫雪平,范 錚,鄭磊磊
1.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余杭院區,浙江杭州 311100;2.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杭州 310009
焦點解決短期咨詢技術(SFBT) 是在積極心理學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挖掘內在潛能、促進問題改變的心理助人模式[1]。護士職業需要頻繁倒班,工作強度大,隨時需要面對各種緊急情況,是職業壓力較大的一個群體。若護士所面臨的職業壓力得不到有效、及時的調適,就極易引發護士的離職意向,甚至是離職[2]。低年資護士由于入職時間短,臨床經驗少,專業知識與技能、溝通技巧及綜合判斷能力相對欠缺等問題,易導致更大的職業壓力。研究顯示,低年資護士更容易形成負性思維,產生焦慮情緒[3]。作為壓力與心身反應間的中介機制,積極成熟的應對方式能有效緩解人們的壓力,有利于心理層面的健康,而消極的應對方式不利于各種問題的解決,容易誘發抑郁[4]。本研究擬通過基于焦點解決技術的團體心理輔導,探討團體心理輔導對低年資護士職業壓力應對方式的影響,以幫助低年資護士更好地適應角色轉換,正確認識職業壓力,增加成熟積極的應對方式,減少不成熟的應對方式,保持心身健康,促進其自我成長,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經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余杭院區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余杭院區最近3年(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新入職護士,排除有他院臨床經驗的新入職護士,排除門診、供應室等不上夜班的新入職護士。脫落標準:干預過程因時間沖突未參加本研究。符合納入標準的護士105人,對納入護士進行數字排序,以個位數1~5為對照組(55人),個位數6~9、0為觀察組(50人),再對觀察組進行團體心理輔導知情講解,自愿選擇參加本研究39人納入,干預過程由于個人原因致5人脫落,觀察組實際納入34人,對照組干預過程未發生脫落,實際納入55人。對照組:男2人,女53人;年齡21~27歲,平均(24.09±1.34)歲;大專39人,本科16人;在編護士48人,合同制護士7人;工齡1年內19人,工齡1~<2年20人,工齡2~3年16人。觀察組:男1人,女33人;年齡22~25歲,平均(23.59±1.56)歲;大專20人,本科14人;在編護士30人,合同制護士4人;工齡1年內23人,工齡1~<2年8人,工齡2~3年3人。兩組護士的性別、年齡、護士編制、工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對照組
采用常規個人談心談話。護士入組后,由低年資護士所在科室護士長對護士進行談心談話,每月1次,每次30 min,持續6次,地點在護士長辦公室,談話內容主要為護理工作中的困難、同事關系融入、個人困難、對科室期待等方面。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基于焦點解決技術的團體心理輔導。即低年資護士入組后,在每月1次護士長個人談心談話基礎上,再進行每2周1次團體心理輔導,每次2 h(18:30-20:30),地點在醫院婦兒中心一會議室,最后1次戶外拓展,安排在戶外拓展基地。本次團體心理輔導歷時6個月,原因為活動周期內適逢春節,團體成員休假較多,期間順延2次。
1.2.2.1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案的制定
參考相關文獻[5-6],結合臨床特點,咨詢相關專家和心理學教授后,制定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案。團體心理輔導方案以焦點解決技術為理論支持,團體領導者[7]由2名高年資護士兼心理咨詢師擔任,每次活動設計主題,如團體成員相互認識、職業規劃、確立工作目標、團隊合作、情緒管理、壓力搜索、壓力應對、時間管理、發現更好的自己及戶外拓展,在以上主題中引導低年資護士陳述問題、建構目標、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現自身的優勢和資源,促進自我成長。
1.2.2.2 實施
第1次,相識是緣——團體成立,介紹團體心理輔導目的、計劃及團體規則,并保證保密、投入、尊重。團體成員通過游戲進行自我介紹,采訪3個不認識的人,了解他/她的優點和具體情況,并向大家介紹;大家相互認識,并對他/她的優點給予贊美。第2次,遇上未來的自己——職業規劃,通過想象放松引導、紙筆練習描畫出5年后的自己,運用奇跡提問技術,將每個成員5年后的職業形象越來越豐滿的展現在畫面上,在頭腦中形成更清晰的印象,并以此討論行動開始的跡象。第3次,筑夢踏實——確立目標尋找資源,通過價值大拍賣活動,在薪資收入、晉升機會、專科護士、同事和諧、好上司這些項目上進行拍賣,引導成員思考自己的職業目標,運用資源取向讓團體成員探索、發現自己所擁有的資源。第4~8次,團體心理輔導分別以團隊合作、情緒管理、壓力搜索、壓力應對、時間管理為主題,每次活動中團體領導者靈活運用刻度化提問:假設你最好的狀態可以評10分,你給自己現在的狀況評幾分?如果你想在目前的狀況下再提升1分,你可以做些什么?例外提問:以前面對此類情境時的成功體驗有哪些?當時是怎么做到的?在小組分享中,成員找到例外、解決方法時其他成員給予真誠的贊揚。并運用“有效繼續,無效改變”的方法,進入持續改進。第9~10次,發現更好的自己主題活動,引導成員更好地了解自我,發現優勢、能力和資源,更好地利用資源,向目標邁進。
1.3.1評價工具
1.3.1.1 應付方式問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
該問卷由肖計劃等[8]編制,由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個分量表共62道題目組成,所有題目均采用“是”和“否”的計分方式,“是”計1分,“否” 計0分。各分量表得分之和除以題目數,得出該分量表的因子分。該問卷中,解決問題、求助屬于成熟型應對方式;退避、幻想、自責屬于不成熟型應對方式;合理化處于成熟與不成熟之間。
1.3.1.2 護士工作壓力源量表
該量表由李小妹等[9]設計編制,包括護理專業及工作方面、工作量及時間分配、工作環境及資源、患者護理、管理及人際關系5個維度共35個條目,問卷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量表總分范圍為35~140分,分數越高表明護士承受的工作壓力越大。
1.3.1.3 離職傾向量表
該量表包含6個條目,根據條目之間的相關性,條目1和條目6構成離職傾向維度Ⅰ,表示辭去現在工作的可能性;條目2和條目3構成離職傾向維度Ⅱ,表示尋找其他工作的可能性;條目4和條目5構成離職傾向維度Ⅲ,表示獲得其他工作的可能性。量表每個條目采用1~4級反向計分,“經常”計4分,“偶爾”計3分,“甚少”計2分,“從不”計1分,各條目之和即為量表總分,量表得分愈高,離職傾向愈強[10]。
1.3.2評價方法
干預前,由項目組成員統一培訓指導語后,采用CSQ、護士工作壓力源量表、離職傾向量表對低年資護士進行初評,兩組干預結束后1個月再采用上述3張量表對低年資護士進行復評。
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服從正態分布,采用t檢驗,P<0.05判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護士解決問題、求助分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自責、幻想、退避分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干預后,觀察組護士工作壓力源量表總分和護理專業及工作方面、工作量及時間分配、患者護理、管理及人際關系4個維度均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干預后,觀察組護士離職傾向量表總分及3個維度得分較對照組低,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的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促進良好的適應與發展的助人過程[7]。團體心理輔導在幫助具有相似心理壓力和心理困擾的人時,更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方式。焦點解決技術以問題解決和提高能力為導向,認為個體雖不能改變過去,但可致力于現在和未來。強調把解決問題的關注點集中在人的正向方面,并且尋求最大化地挖掘個體的力量、優勢和能力[11]。在以短期焦點解決理論為導向的團體輔導中,聚焦于成員本身的力量,創造改變的期望,尋找例外,探尋有意義的解決方法,強調設定具體明確的目標,以未來為導向,把焦點放在團體成員已經做過且有效的事件上,同時看重成員個體的力量、資源、能力與成功經驗等發現更好自己的活動,以緩解成員負性情緒,激發積極體驗,從而消除不良情緒及行為反應[12]。

表1 兩組護士干預前后CSQ評分的比較

表2 兩組護士干預前后護士工作壓力源量表評分比較

表3 兩組護士干預前后離職傾向量表評分比較
3.2.1提升成熟應對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低年資護士經基于焦點解決技術的團體心理輔導的干預后,在應對方式解決問題、求助方面得分較對照組低年資護士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班杜拉的學習理論論述了人類社會性行為習得的途徑之一是間接經驗的習得過程。本研究團體心理輔導正好組建了一個同質、安全的團體,低年資護士可以在這個團體中學習如何應對困難,同時團體心理輔導重點討論各種方法、策略實施的可能性,低年資護士在面對問題時,尋找資源,著力于解決問題而不是受困于問題,從而提高低年資護士應對困難能力。在持續團體心理輔導中,低年資護士將獲得的經驗拓展到護理工作中,并將其正向反饋在小組中分享,獲得鼓勵與贊美,團體成員相互學習、探討,團體成員的人際交往與行為模仿均有提升。低年資護士面對職業壓力時更多應用解決問題和求助的成熟型應對方式,其應對能力提升,壓力反應隨之下降。
3.2.2減少不成熟應對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低年資護士經基于焦點解決技術的團體心理輔導的干預后,在應對方式退避、自責、幻想分量表得分較對照組低年資護士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于低年資護士臨床經驗不足,對病情的觀察和處理有不當之處,當醫生、同事或患者查詢時,其常采用退避、自責或幻想等應對方式。在團體心理輔導中,低年資護士發現自己不成熟的應對方式其他成員同樣存在。經基于焦點解決技術的團體心理輔導,團體成員減少自己的不成熟應對方式,學習跳出問題看問題,輕松調整應對方式。在主題為察言觀色、情緒管理的活動中,低年資護士學習識別他人和自己的情緒,同時以平穩心態在安全而開放的團體中學習、實踐溝通技巧,在工作情境中加以運用,獲得成功體驗,從而減少退避、 幻想等不成熟應對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低年資護士工作壓力源量表總分、護理專業及工作方面、工作量及時間分配、患者護理、管理及人際關系4個維度均分低于對照組低年資護士,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低年資護士離職傾向量表總分及3個維度得分較對照組低年資護士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焦點解決技術的團體心理輔導能幫助低年資護士減輕職業壓力及降低離職意愿。分析可能原因為基于焦點解決技術的團體心理輔導經過聚焦于成員自身的能力,創造改變的期望,尋找例外,探尋有意義的解決方法后,低年資護士更多應用解決問題和求助等成熟的應對方式應對困難和問題。而成熟積極的應對方式,使低年資護士產生積極的自我認知,增加自我效能感,獲得成功的喜悅,并將這種“例外”的經驗延續到更多的護理技術和患者溝通中,從而減輕職業壓力,降低離職傾向。
本研究設計為2周1次的團體心理輔導,期間順延2次,時間跨度6個月,團體凝聚力相對消減。作為臨床一線護士,夜班之外又多了1次夜間心理輔導活動,雖然護理部給予支持,可作為低年資護士留院時間,但部分科室未能執行,須在計劃部分多加考慮。本次活動結束后,未進行追蹤,應在今后的研究中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