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日本、新加坡、德國特約記者 溫燕 孫秀萍 辛斌 青木 ●柳玉鵬

在中國兩會閉幕的日子,美國政府一大早跨海送來兩份滿滿的“惡意”:一是美國眾議院通過涉疆人權法案,授權對所謂“侵犯少數民族人權”的中國官員實施制裁;二是蓬佩奧令人訝異地以美國國務卿身份宣布“香港已不再具有高度自治”,狂妄干預中國內政。如果可以對加拿大司法的獨立性表示懷疑,那么對華為公司高管孟晚舟“雙重犯罪”的宣判,這第三份“惡意”也可以算在華盛頓名下。不過,盡管新冠肺炎的理想免疫方法尚未找到,中國人民對于美國政客恐嚇威脅的免疫力卻有顯著增強。當天中國內地和香港股市均在外部重重反華壓力之下先抑后揚,頑強走出“V型”小反轉趨勢。28日下午中國總理的記者會,延續了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低調而重民生的風格。路透社28日評論稱,內有疫情防控常態化和經濟下行壓力,外有中美摩擦的驟然升級,如何應對后疫情時代?如何應對波譎云詭的艱難時刻?李克強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應對經濟變化中國仍有政策空間,只要政府實現“六保”任務,“就會實現今年中國經濟正增長”。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28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會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本場記者會持續約兩個小時,共有11位記者提問,其中外媒就有5家,分別是路透社、彭博新聞社、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日本《朝日新聞》和新加坡《聯合早報》,香港和臺灣地區各有一家,另外4家為內地媒體。
盡管問題總數不多,但正如德國新聞電視臺28日所說,李克強幾乎回答了所有敏感和最受關注的問題,包括香港、臺灣、中美關系、經濟刺激措施、疫情等。
經濟問題占了一大半,而經濟問題中總理談的最多的是民生,“疫情過后民生為要”,“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他坦率地談到中國底層民眾的實際生活狀況,并拿出過去很少公布的數字:“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按原本的賬(今年)還有500多萬貧困人口,受這次疫情的沖擊,可能會有一些人返貧,脫貧的任務更重了”,“我們還有近3億領養老金的人員”。
與此同時,總理又明確表示,把低保、失業保障、特困救助等人員保障住“是有能力的”,“我們有把握完成今年決勝脫貧攻堅的任務”,“今年我們提高了養老金的標準,說到就要做到”。他還說,保證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的工作不能出任何紕漏,“在這個事上出紕漏就會讓人們對未來沒有信心”。
就業也是總理在記者會上再三強調的問題。“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對于一個家庭來說這是天大的事情。這幾天我看中國政府網上的留言,大概1/3都是談就業的。”他專門提到一位50多歲今年還沒找到工作的農民工,提到歇業的個體工商戶、失去訂單的外貿企業和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他明確表示,政府為穩住現有就業崗位“投入的錢是最多的”。他同時鼓勵全體中國公民:“中國有9億勞動力,沒有就業那就只是9億張吃飯的口,有了就業就是9億雙可以創造巨大財富的手。”
路透社28日總結稱,李克強的記者會詳述了今年新增的龐大財政支出“如何確保錢用在刀刃上”,即用在社保、特困人員身上,在助企紓困方面中國也有實招,而擴大消費和穩定投資仍然是中國穩定經濟大盤的重要內容。
溫和刺激,謹慎救市
“今年的兩會比往年顯得更為謹慎”,德新社28日稱,政府不僅是近20年來首次放棄制定增長目標,而且采取的刺激措施少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低調務實也成為今年總理記者會給外界留下的最深印象。在回答路透社記者關于“中方是否會出臺更大規模刺激措施”的問題時,李克強強調目前刺激經濟仍然不能搞“大水漫灌”,而是要“放水養魚”。“沒有足夠的水,魚是活不了的。但是如果泛濫了,就會形成泡沫,就會有人從中套利,魚也養不成,還會有人渾水摸魚”。
談到疫情對中國的影響,總理表示“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沖擊,我們不可能輕車走熟路,只能是大車行難路”。他透露“中央政府這次是帶頭過緊日子,我們把中央部門的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縮了一半以上,調出資金用于基層企業和民生”。他同時要求“各級政府都要過緊日子,決不允許搞形式主義,干那些大手大腳花錢的事”。
“中國政府在刺激救市方面選擇采取適中溫和的姿態”,美國財經網站CNBC引用澳大利亞經濟學家拉里·胡的話說,努力控制住疫情后,目前中國已逐漸回歸正軌,“謹慎”采取適當的經濟刺激措施將是今年中國政府的主基調。
雅虎經濟新聞等多家外媒28日都發出以“中國總理說,只要關鍵任務能完成,今年經濟就能正增長”為題的報道。路透社稱,中國總理解釋雖然今年沒有量化目標,但中國確定了保居民就業、基本民生、市場主體等“六保”的目標任務,他表示:“如果統算一下,實現了‘六保的任務,特別是前‘三保,我們就會實現今年中國經濟正增長。”“經濟增長不是不重要,我們這樣做實際上也是讓人民群眾對經濟增長有更直接的感受,使經濟增長有更高的質量。”
外交困局的經濟解釋
在回答NBC記者關于中美會否“脫鉤”的問題時,李克強從經濟層面進行了闡釋。他舉例說,“就在幾天前,一家美國高科技公司宣布在中國武漢實質性投資項目開工。我不是做商業廣告,但是我對它的行為是贊成的,所以發了賀信。這個例子表明,中美商貿界是互有需要的,是可以實現合作共贏的”,“關于所謂脫鉤,可以說兩個主要經濟體脫鉤,對誰都沒有好處,也會傷害世界”。
“開放對各國如同空氣對人一樣,須臾不可離,否則就窒息了”,在回答《聯合早報》記者關于對中國外部形勢判斷的提問時,總理表示中國堅定不移地推動對外開放,“這不會也不可能改變”。他呼吁各國在疫情中更加開放地合作,“既然是合作,就要共贏,獨贏是不會長久的,吃獨食也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共贏中大家才能夠共同成長”。
談到下一步對疫情的防控,李克強表示“我們將繼續堅持實事求是、公開透明的原則,一旦發現疫情,堅決予以管控,不允許有任何隱瞞,而且要科學進行防治”。他還談到疫情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實際上國際社會已經面臨雙重挑戰、要做兩張答卷,一方面要控制住疫情,一方面還要恢復經濟社會發展,恢復正常秩序。這是有矛盾的……我們現在需要在矛盾中平衡,探索中前行,尤其需要國際合作。”
世界等待中國新動力
“毫無疑問,今年的兩會將會載入史冊”,俄羅斯《議會報》28日報道稱,兩會在北京圓滿閉幕。與以往的兩會相比,此次會議議程顯然更加簡潔。盡管形式與以往不同,但并沒有影響代表委員們的主要工作,通過了許多法案,特別是維護香港穩定的涉港國安立法及首部《民法典》。同時會議還確定了未來工作發展方向,這是疫情后中國舉行的首個大型政治活動,也是中國戰勝疫情的一大標志。
《澳大利亞財政評論》稱,數周以來,經濟學家和政治分析人士一直在爭論,北京方面將如何承認因疫情面臨的巨大挑戰,但低估中國政府支持經濟活動的決心將是錯誤的。中國政府已經宣布要在今年正式消除極端貧困,并把重點放到控制失業率上。路透社稱,此次兩會中國政府沒有提經濟增速量化指標,但強化“六穩六保”要求,凸顯了在非常時期的底線思維。同時政府將城鎮新增就業目標在去年基礎上調降了200萬人,也是在特殊形勢下更加實事求是的做法。
“世界等待中國的新動力”,德國《經濟新聞報》28日指出,兩會是中國恢復到常態的標志。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和經濟危機給中國經濟也帶來“巨大不確定性”。但中國仍是世界經濟的發動機。與歐美國家和大多數新興國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經濟在4月即開始復蘇。中國還有全球最大的市場、日益龐大的中產階層群體,中國會比以往更強大地擺脫危機,并將成為2020年為數不多的經濟正增長國家之一。
德國總理默克爾27日發表視頻演講稱,維持與中國的合作對歐盟具有重大戰略利益。德國從7月1日起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我們歐洲人有必要承認中國在現行國際架構里爭取領導地位的決心”。她重申將領導歐盟與中國達成投資協定,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衛生挑戰方面找到共識。▲
環球時報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