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日本特約記者 青木 郭偉民
最新季度經濟數據顯示,新冠疫情的陰云依舊籠罩著歐盟和日本的復蘇前景。為應對危機,歐盟和日本27日都拿出了“史無前例的刺激計劃”,但刺激方案是否準備充分及實施的難度都引發廣泛質疑。
歐盟最大規模刺激方案
“歐盟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經濟刺激方案!”德國《商報》28日報道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27日公布了總額為7500億歐元的復蘇計劃。連同該復蘇計劃,歐盟委員會提出了從2021年開始的1.1萬億歐元的七年修訂預算案。專家們質疑,該計劃目前只是“紙上談兵”。
意大利和西班牙可能成為此次計劃的最大受惠國。按照計劃,歐盟將提供共計4050億歐元撥款,其中意大利將得到818億歐元,西班牙得到773億歐元。同時,方案還提出向疫情嚴重國家提供貸款,意大利可貸款900億歐元,西班牙可貸310億歐元。貸款和撥款總額為6500億歐元,另外還有1000億歐元由歐盟設立的救助項目統籌發放。這一方案需要得到27個歐盟成員國的同意和歐洲議會批準方能生效。
“這是一種妥協。”德國《經濟周刊》稱,歐盟與德法領導人18日共同倡議的5000億歐元恢復基金大體一致。但德法提議很快受到奧地利、瑞典、丹麥和荷蘭組成“節儉四國”反對,認為歐盟對意大利等疫情嚴重的國家援助不應該是贈款,而是貸款。現在的方案盡管偏向德法倡議,但也減少贈款規模。這7500億歐元將與歐盟2021-2027年財務預算掛鉤。
按照方案,歐盟將在所有成員國地區征收塑料稅、碳排放稅,并向大型科技企業征稅,以增加財政收入。現在歐盟希望三種途徑獲得資金:一是成員國正常的預算,二是成員國的捐款,三是新稅種獲得新的收入來源。由于各國處于二戰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中,前兩種來源可能性較小,所以歐盟寄希望于第三種。
日本救助規模已達4成GDP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5月27日批準一項117萬億日元(約合1.1萬億美元)的新刺激計劃,共同社稱,該預算案將加強維持就業和支援企業資金周轉。日本內閣府4月通過了史無前例的108萬億日元的緊急經濟對策,規模相當于去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0%,加上最新的刺激計劃,日本在疫情期間實施的經濟救助規模將占去年GDP總額的約40%。
新預算的內容包括,向因業績惡化讓員工休息的企業發放“雇用調整補貼”,每日上限將從8330日元上調至1.5萬日元。貸款和資本支援等企業資金周轉支援措施,第二次補充預算案中共計11.639萬億日元。為減輕銷售額驟減的企業與個體戶的房租負擔,政府還新設補貼。發放金額為每家企業最多600萬日元。第一次補充預算中1萬億日元面向地方政府的臨時交付金則增加2萬億日元。此外,還包括地方政府用于向停業的企業發放協助金,以及為支援低收入單親家庭發放的補助金,為雇用更多學校教師的政府支出,還有向醫護發放的慰勞金等。
恐無法充分發揮效果
然而,歐盟和日本的刺激方案一經公布就引發質疑。日本政府最開始對于投入巨額經費編制第二次補充預算持消極態度。《朝日新聞》28日稱,馬上編制第二次補充預算就相當于政府承認第一次補充預算不充分。后來隨著民眾對日本政府對策的不滿日益高漲,日本執政黨不得不與在野黨在對策上進行競爭。預計第二次補充預算執行最早要6月中旬以后。
《日本經濟新聞》認為,日本政府在炫耀通過的第二次補充預算規模巨大,但并沒有詳細說明民間資金的明細。4月通過的第一次補充預算執行很慢。盡管此次預算規模擴大,但是能否迅速支持企業和個人依然有很多問題。
日本《每日新聞》稱,在可能會存在第二波傳染的擔心中,這些對策能否充分發揮效果難以預料。第二次補充預算為醫療福祉機構列入了2萬億日元,但是在經營上陷入困境的醫療相關人士表示“這些錢不管從規模上,還是從內容上都不充分”。
“馮德萊恩的想法建立在幻影稅的基礎上”,德國《世界報》援引德國基社盟稅務專家費伯的分析稱,新稅種很難達成一致。比如金融交易稅,各國希望把收入用于基本養老金。針對亞馬遜、谷歌和臉書等美國科技企業的數字稅,如果沒有國際解決方案根本不可能完成。而且,美國很可能借此發起貿易戰。碳排放稅也需要與其他國家協商,也有可能引發貿易戰。塑料稅也很可能遭到歐盟內部成員國的反對。
德國自民黨預算專家科爾納也反對稅收方案,“試圖用新的稅收來減緩經濟危機是異想天開,這等于增加公司尤其是大公司的額外負擔,讓公司陷入危機中,然后政府去援助它們。”德國經濟學家沃爾夫還認為,此舉打破了禁忌,意味著歐盟以后可以制定新稅種。這也將破壞成員國擁有稅收的權利。他預計,各國議會肯定會產生巨大的分歧,最后方案無法實施。▲
環球時報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