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鴻蕨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和千家萬戶的福祉。4月2日下午,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召集相關部門及部分市人大代表針對就業環境建設情況座談,我應邀參加。
從計劃經濟年代到市場經濟年代,市政府及各相關部門始終千方百計地創造和挖掘就業崗位,實施切實可行的惠企穩崗政策,以充分實現讓無業者有業、讓有業者樂業的綠色文明就業環境。在當前疫情影響下,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我從事就業工作至今已是第三十九個年頭,對疫情期間及之后的就業促進工作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政策應支持新就業形態。今年市人代會期間,我遞交了一份《關于靈活就業創業的若干建議》,對近年來出現的靈活就業創業的新形態作了簡要分析并呼吁政策支持。眼下靈活就業已成為一部分年輕人喜好的就業形態,也不同程度地讓一些“不就業” “慢就業”群體加入到就業隊伍中,這應該是今后的就業形態之一,建議相關部門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以解決其后可能會遭遇的工傷認定和失業保障等問題。
審慎處罰初創業者。政府鼓勵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除了資金和政策支持以外,更需要對企業運營的引導和幫扶,并給予一定時期的非企業惡意操作引發的勞動爭議的處罰豁免,或審慎處置此類紛爭,避免因“類職業碰瓷”而造成初創企業不應該有的經濟損失,甚至關門歇業的惡果。
重視培養就業服務隊伍。穩就業服務須先穩就業服務隊伍。就業服務任務繁重(承載政府失業控制、長期失業青年就業幫扶及創業帶動就業三大指標任務),涉及巨大政府扶持資金,對工作人員要求較高。培養一名合格的職業指導人員往往需要三到五年,不僅需要專業知識和能力,還需要心理學、社會學知識以及同理心、責任心。而目前這支隊伍因體制機制等原因,面臨人員流動大,隊伍老化、職場新人難留下等問題,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引起高度重視。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普陀區就業促進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