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民
自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以來,基層干部群眾聞令而動,積極開展各項防控工作,各級政府治理能力經受了一次大考,檢驗了平時的管理基礎、城市運行體系和干部的能力素質。同時也暴露了應急機制不完善、戰略物資儲備不充足、管控處置依據不充分、社會救助力量不聚合、數據支撐不切實等短板和弱項。疫情過后如何更好提高基層治理效能?筆者結合工作實際與個人思考,談幾點想法。
一、做實黨建引領,解決基層治理“誰來抓”的問題
抗疫期間,基層黨支部發揮了較好的主心骨作用。做實黨建,要優化黨支部的設置和功能,根據治理的需求,設置崗位和人員,做到上下呼應,指揮順暢。深化“三網融合”,真正使黨建與治理融為一體,切忌自娛自樂。做實黨建,要注重提升領導力。“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對“兩委”成員要建立培養和關心制度,要走院校培養、輪崗培養、實踐培養路子,要有突破“天花板”的提拔任用通道。做實黨建,要提供充分服務保障。壓擔子、交責任、給任務也要給條件。抗疫之初,各種保障物資相對不足,基層一線工作人員都是冒著風險,筑牢最后一道防線。
二、強化四治融通,解決基層治理“怎么抓”的問題
城市也好,社區也好,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基層治理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村居進行設計、培育、引導、配置等,避免“應激式” “突擊式” “運動式”的工作方法。趙巷鎮新城一站大居用5、6年的時間,堅持四治齊抓,把一個矛盾較多、怨氣較大的陌生人社區變成正氣充盈、健康和諧的社區,為基層治理提供了樣本。一是統領共治。在鎮黨委的統一領導下,把政府、社會和個人各類基層治理主體結合到一起,把不同主體的治理活動整合到一起,把各種治理資源、治理功能聚集到一起,形成基層治理的執行能力、回應能力、整合能力、協同能力,解決群眾關注的實際問題,實現有效治理。二是聯動法治。統合區域內各支執法力量,建立民警、城管、市場、綜治和調解員等組成的綜合執法隊伍,開展機動聯合執法。三是文化德治。堅持不懈培育社區文化。每個小區都有自己的文化口號、文化精神、文化品牌,用顯著的文化標志增強凝聚力。四是協商自治。疫情期間黨員干部模范帶頭,群眾自覺主動參與,形成一核多元的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
三、共享數據信息,解決基層治理“精細抓”的問題
此次抗疫工作,就基層治理來說收獲最大的是真正摸清了人口、房屋、人力、物資儲備以及能力等的底數。數字來之不易,應當充分利用,建好基礎數據庫。最近,青浦區政府在新城一站大居試行最小單元的城市運行“一網統管”試點,基本目標是在城市(社區)運管中心統一指揮調度下,運用數據智能生成發現系統,統籌運用網格資源快速處置,實現科學高效智能城市(社區)管理。一是要處理好管和治的關系。管只能管一時,不能管長遠。要實現由管理向治理的思維轉變。抗疫期間所有管用的做法,都是來自于群眾的首創,來自于群眾的廣泛參與,基層治理要充分激活多元社會力量,實現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的高度融合。二是要處理好人和技的關系。基層治理最終是為人服務的,要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公共服務的精細化,為不同的人群提供個性化差異化公共產品,為不同的社區設計不同的治理模式。三是處理好權和事的關系。疫情防控期間,各級下放了不少事權、財權,為高效應對疫情提供了積極支持,但是就基層治理來說,還需更多的制度保障。“賦權、增效、強能、減負”是基層治理的抓手,要設立事權相匹配的基本制度,要明晰權責的基本界線,要建立呼應順暢的支撐機制,要明確基層一線的工作內容。
(作者系青浦區趙巷鎮人大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