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
“停課不停學”甫一提出,反響熱烈,及到基層推出,旋即“吐槽”一片,反對聲浪迭起。這么“有作為”的好事為何沒贏得家長、學生以及教師的積極響應?客觀地講,“停課不停學”的初衷是好的。停課是迫不得已的,但“學不可以已”。
然而,“不停學”的“學”指什么都沒有理清楚,便轟轟烈烈展開,實際操作中便出現了各種問題。比如,手機、電腦、網絡、打印機、錄播設備等硬件不足;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的自主自律能力不夠;教師對網絡端的學生不易把控;家長無暇或煩于監督孩子;學生長期視頻學習一定會影響到視力;學生厭煩進各種群、打卡、拍照、上傳等繁瑣事情;不是每一位教師都能錄課、直播,等等。
特殊時期,教育主管部門方面提出“停課不停學”這樣的號召是及時的。但在當下的形勢下,如果教育主管部門對所提的口號不給出在內涵和外延方面上的清晰界定,等傳達到了下級,下級教育主管部門就極容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且“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過”與“不及”的現象一定會出現,那么遭殃的一定是基層學校、教師和家長、學生。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實踐、調查研究的理論、主張、號召,都很難經得起考驗,這正如沒有臨床試驗的藥品是不能上市的。網絡授課,各大網絡公司、平臺軟件、教師、家長、學生都準備好了嗎?網絡平臺有解決突發網絡擁堵的應急措施嗎?大規模的學習,平時有過預演嗎?從網上的呼聲來看,目前各方的條件恐怕還未能滿足網課的正常運轉。各地區的教師、家長及學生的素質差距較大。
災難面前,需冷靜,需理性。但總會有人把“危機”當作自己“大有作為”的機會,不顧教育規律,不察實際情況,不考慮學生實際收效,文件指令頻發。學生是居家借助網絡學習,上課條件都變化了,可是還是照老方抓藥,課表排得滿滿的,有的學校課程密度還高于正常上課時的課表。
我們不可能要求教育部提出適合全國各地的具體舉措,問題主要還出在一些地方的教育治理能力不強,不按科學、教育規律辦事,沒有實事求是精神,不肯動腦子,不愿調查研究,其根源還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在作怪。
“停課”好理解,“不停學”的“學”就不好理解。這個“學”是指居家自主學習,還是指教師網絡授課學習?“學”的時間安排和在學校時一樣嗎?“學”的內容是什么?有沒有可操作性?其實,“學”的方式應該是居家自主學習;“學”的內容應該是及時關注疫情的人文學習、文史哲閱讀、經典閱讀、各學科的溫習和預習,自然也包括親子活動、廚藝學習、健身等,絕不能把“學”窄化到只有“上課、做題”,搞什么“彎道超車”。
這個非常意外的漫長假期,不正是檢驗、培養孩子們自主學習能力的好時機嗎?家長和老師們一定要抓住這個特殊時機,告誡孩子們越能自主、自律的人就會越來越優秀,不自主、不自律、渾渾噩噩的、假學的一定會遙遙落后。我們要讓孩子們知道,學習永遠是自己的事,當潮水退去之后,優劣立判。
有條件搞網絡授課的地方,授課時間要少一些,再少一些,切實減輕學生和家長負擔,給學生留出充裕的自主思考空間;條件不具備的,則可以讓學生們多讀一些書,多思考一些問題,多寫作假期感悟,多鍛煉身體。
隨著網絡授課各種問題的彰顯,教育主管部門也根據現實做出了調整。近日,教育部下發文件就“停課不停學”提出指導意見,要求各地注重將戰“疫”先進事跡教育和防疫知識、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作為重要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與社會、自然的關系,尊重客觀世界、科學理性行事;同時,嚴格禁止普遍要求教師直播上課或錄課,不得強行要求學生每天上網“打卡”、上傳學習視頻。這樣的調整是非常及時的,但效果如何,還要看地方的執行情況。
總之,教育是很特殊的行業,需要群策群力。教育的事,更需動腦,要有可操作性,更要見實效!
(作者單位:天津中學)
責任編輯 ?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