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研
摘 要:目前隨著城市化的飛速發展,資源及基礎設施不足、交通混亂、能源不足等各種城市問題正在加劇。因此,智慧城市作為解決城市問題的方法正在迅速普及。智慧城市與信息通訊及技術的發展,同第四次產業革命到來的時代話題相呼應,如何以城市革新新模式增加的城市開發需求為基礎設計成為現下需要面對的問題。智能城市雖然以技術為基礎,但作為利用城市空間與市民接觸的空間,設計應用是必需的。文章分析了在開發智慧城市時掌握公共空間所需的設計要素,使公共空間的設計要素應用于綜合城市計劃概念具有初期的意義。
關鍵詞:智慧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要素
一、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在城市越來越趨于智能化的今天,信息的繁雜、人們城市生活的高密度、交通擁擠混亂、城市基礎設施不足等各種城市問題正在深化。智慧城市與信息通訊及技術的發展,同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的時代話題相呼應,作為城市創新的新模式,成為提高居住在城市的人們生活質量,實現城市經濟、環境、文化全面發展的有效方案。另外,以日益增長的城市開發需求為基礎,各國都在積極促進智慧城市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據行業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我國政府大力推進智慧城市規劃建設,國家層面推出了十多個相關政策文件,地方層面全國100%的副省級以上城市、90%的地級以上城市,總計700多個城市(含縣級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
在開發智能城市時,有必要對初期開發公共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公共空間以及公共建筑等促進綜合設計的公共設施進行探究。本研究分析了智慧城市開發時所需要的公共設計、城市設計,對公共空間適用的設計要素進行分析,對于探索設計適用的公共空間方案意義重大。
二、智慧城市和公共空間的概念
(一)智慧城市
根據聯合國經濟社會局(DESA)2014年發表的報告書,人類歷史上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預計到2050年這一比率將增至66%。而隨著城市人口和資源需求的增加,交通擁擠、人口老齡化嚴重、能源消耗大等問題會逐漸浮現。因為城市需要一種“智能”的模式,通過信息技術的手段去搜集和分析整個城市中的數據和運行的模型等各項重要且核心的信息,為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使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二)智慧城市中公共空間和設計要素的必要性
智慧城市主要以技術為基礎,雖然軟件方面固然重要,但基于在城市空間設計中的應用,設計建造時也需要考慮構成城市的各種因素。
智能城市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停車場、公共交通管理,信號控制,突發狀況交通管制等)、智能環境(大氣、水質實時監視及管理,環境設施管理,樹木管理等),智能安全(犯罪安全、電力和天然氣等使用安全、城市火災和自然災害管理等),智能基礎設施(智能能源、道路、資源再循環等),智能建筑、住宅(能源、家電等)等,需要通過智能解決方案解決各種城市問題。
公共空間在城市中扮演著調節過渡和緩沖的作用。人們可以在空間中進行各種活動,可以將其看作是個人的一種延伸方式,形成自我認同感的集合空間。作為公共設計的一部分,公共空間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細分,隨著社會的變化,需要擴大各種功能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城市正在迅速變化,城市的設計隨著市民對便利性要求的提高及城市的審美因素發展而變得越發重要,因此在新的城市悖論——智能城市中,公共設施、公共建筑等公共空間的構建設計成為必需。
(三)設計要素內容
在公共空間中,設計要素賦予公共利益和空間價值。因此,在舊城市再生及新城市開發時,公共空間設計指標及設計要素非常重要。在構建以技術為基礎的智慧城市時,設計要素也應該作為重要的一部分與技術融合在一起。為了得出公共空間設計要素評價項目,本研究將分析以“公共空間及公共性”為對象的6篇文章進行研究,并尋找智慧城市公共空間所需的設計要素(表1)。
1.公共空間設計要素抽取
公共空間設計要素:開放性、個人評價、景觀性、經濟性、經驗性、規劃資格度、固有性、空間性、共性、公益性、公平性、關系性、教育性、教育/培訓、功能性、記憶性、多樣性、響應性、大眾性、獨創性、上下文關系、元音性、木質完成度、文化性、物理條件、放置性、保存與保留、普及性、非日常性、使用性、社會/經濟波及效應、四會性、社會交流、生活價值、象征性、交往性、抒情性、領先性、溝通性、循環性、時間性、構造性、識別性、可靠性、審美性、安全性、穩定性、歷史文化、歷史資源、連接性、聯系性、聯想性、連續性、永恒性、預算執行的適宜性、娛樂性、外觀差別、運動性、危險性、靈活性、維護、語義性、圖像、事件性、故事性、利益相關者(多樣性)、認知性、場景性、場所性、整體性、傳統文化、可訪問性、政策、身份性、造型、可持續性、可持續性評估管理、區域社團、地區性、地區居民、支持體系的合理性、參與性、參議性、滯留性、體驗、超文化性、忠誠、環保、社區、舒適、主題性、集成性、便利性、舒適性、合理性、合意性、協作性、活動性、效率。
在這99個要素中,通過出現頻率的刷選,接近性、審美性、區域性、舒適性、開放性、景觀性、公共性、象征性、安全性、可持續性、便利性、經濟性、文化性、使用性、施工性、歷史文化、聯系性、形象性、場景性、場所性、政策、認同性、參與性、充實性、整合性、合理性這26個要素最為常見。
2.要素分析結果
智慧城市應以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性為標準,這些可持續性因素應以公共空間的5個要素為基礎加以推進。5個因素定義如下:
一是舒適性:安全、舒適、開放的。二是審美性:美麗且持久的景觀、形象、場所。三是歷史性: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象征性。四是政策性:與區域的聯系和政策的參與。五是經濟性:合理,便利,接近和使用的經濟性和靈活性。
各因素的特點如下:舒適性是安全、舒適、開放的層面,審美性是公共空間的形象層面,歷史性是公共空間的認同感和象征性,認同性是地域聯系和相關政策及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性。從城市設計或公共設計的觀點來看,設計要素在很多方面都制定了評價方法及指標。然而,設計指標因城市景觀和審美因素而受到限制。設計在社會中越來越重要,在構建智能城市時,需要從城市設計階段開始接近設計要素。
三、結語
如今的城市正在迅速發生著變化,設計也要根據政治、社會、文化的狀況而改變。今后,城市將變成一個技術與人之間可以連接的智能城市。過去,城市開發時的設計在最后階段是十分重要的,隨著設計要素的日后應用,預算管理和工程建設效率低下。雖然政府認識到設計的重要性,但在開發過程中,在規劃、設計、運營和管理的綜合觀點上,沒有將設計看作是必備條件。
本研究從一開始就了解了公共空間設計在構建智能城市時的應用環境,并根據應用于公共空間的設計元素對智能城市構建階段中應考慮的設計元素進行分類。智能城市構建所需的舒適性、審美性、歷史性、政策性、經濟性5大領域的設計元素,是智能基礎設施構建時需要考慮的因素。這些設計要素闡釋了智能城市指向城市環境圖像的有效方法和意義。在今后智能城市構造階段,公共空間區域需要通過設計方法來探索各空間、技術、主體定制的戰略方案。
參考文獻:
[1]張玫玫.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建筑設計問題分析[J].居舍,2019(25).
[2]黎婭.大數據時代智慧空間規劃方法探討[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19(3).
[3]郭磊賢,劉釗啟,吳唯佳.“智慧城市導向發展”的策略與空間模式[J].規劃師,2019(7).
[4]耿海清.智慧城市視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間問題分析[J].中華建設,2018(10).
[5]王楠,姚璐.智慧城市下的歷史文化街區設計[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18(8).
[6]張南.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績效評價:以中國15個智慧城市為例[J].城市學刊,2018(9).
作者單位:
河北科技大學
指導老師:
張萬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