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 曹磊
摘 要:H.R.Giger作為當代畫壇影響力最大的超現實主義畫家之一,長期以來被大眾視為卓越的黑暗美學代言人。他所開創的生物機械美學對20世紀超現實主義黑暗藝術的發展做出了有力的推動。長期以來,Giger著眼人性深處的罪惡和對未知的恐懼,試圖喚醒人類的反思。他的作品主題往往都是技術進步與人類欲望之間的沖突。他努力發掘人類潛意識深處原始而不可言說的情感,打動其他人不曾觸及的心靈領地。文章從Giger作品的解讀和他風格成熟的歷程入手,對他的藝術成就進行簡要剖析,來枚舉其藝術造詣及價值。
關鍵詞:黑暗藝術;超現實;H.R.Giger
H.R.Giger(漢斯·魯道夫·吉格爾),1940年2月5日出生在瑞士格勞賓登州的庫爾地區,Giger是瑞士知名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以及設計師。他曾指導設計電影《Alien》中的外星生物——Xenomorph,該角色讓他獲得了奧斯卡最佳視效獎。他所描繪的對象多為建筑廢墟、遺跡和不可名狀的結構,畫面色彩飽和度很低,他將機械朋克風格與生物結構結合,畫面效果陰森恐怖。Giger用這樣一種手法控訴了技術的畸形與異化。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窺見畫面背后潛藏的攝人心魄的力量。
一、 Giger繪畫風格的特點
(一)構圖特征
Giger作品的表現主題一般是冰冷的人體器官、散發著死亡氣息的遺跡和充斥著神秘宗教感的獻祭,他筆下的形象往往展現出冷酷的金屬光澤,畫作場景宛如陌生的異星與宗教裁判所的結合體。本節選用Giger具有代表性的畫作——《麗 I》,一窺Giger繪畫作品的特點。
1975年,Giger的妻子麗飲彈自盡,她的離去令Giger蒙受了極大的打擊,從另一方面說,妻子的離去徹底放飛了他的消極負面情緒。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以麗為原型而創作的,他用獨特的生物機械表現手法展現了麗的美。在《麗 I》這幅作品中,她沉靜莊嚴的面龐仿佛鬼魅般令人窒息,嶙峋的面容,死寂的眼神,搭配不可名狀的骷髏與肉瘤,營造出詭異又莊嚴的畫面效果。
《麗 I》是Giger 在妻子自殺后創作的一幅作品。畫面中麗的臉龐與紋理扭曲的底板融合,雙眼無神。畫面的陰暗背景充分調動了畫面氣氛,畫面細節充斥著骷髏、爬蟲、扭曲的四肢、破碎的器官、不合理的骨骼等。Giger這件作品充分體現了其風格——大畫幅、滿構圖、重復的元素和有機的形式。Giger采用這種缺乏起伏和節奏的形式,搭配巨大的的畫幅和繁復的細節,傳遞出巨大的信息量。他筆下的形象,無論是人像還是物體,往往都表現出對稱的特點,并體現出函數般的精確性。畫面細節往往反復、重現,反復出現的細節,使得畫中的物體呈現機械感。
(二)色彩特征
Giger的作品多表現扭曲的的人體器官或肢體,他筆下的生物形象都披著超現實的金屬肌理外殼。如他的作品《太空騎師》,殘缺的肢體、畸形的頭顱與冰冷的機械融合,恐怖的氣氛沖擊著觀眾的神經。他曾說:“我在作品中塑造的形象與造型是想象的。”在這幅作品中,與座椅融合的宇航員操縱著生殖器狀的大炮,仿佛是一尊保存良好的標本。畫面陰郁肅穆的色彩讓人產生面對手術器械一般的恐懼。Giger對昆蟲肢體與人體器官的強烈興趣與他的家庭背景似乎有著密切的聯系,Giger的父親是一名醫生,Giger自小便能接觸到外科手術和器官標本,這樣的童年使他對于人體結構產生了別樣的領悟能力。
Giger作品的色彩較單調,往往表現出素描般的黑白明度對比。這些低飽和度的色彩所創造出的對比關系營造出死寂、荒蕪的氣氛。他一生迷戀黑色,因此他的畫作一般是黑白灰的組合。Giger是大師級的噴繪專家,他能輕車熟路地使用噴筆表現金屬高光和亞光質感。畫面筆觸精細而柔和,難以發現明顯的痕跡。
(三)材質和繪畫工具特征
Giger作畫作采用的顏料是水溶丙烯,工具是噴筆。噴筆調節噴嘴壓力可以改變丙烯顏料的噴射范圍大小和密度,可生動表現物體表面的紋理與破損的結構關系。噴筆的另一優勢是對于金屬高光的表現力。在表現金屬時,往往先用噴槍大面積噴涂來表現光影,待第一層顏料凝固,重點刻畫金屬邊緣,再用勾線筆勾出輪廓,物體內部則保留柔和過渡的效果,在金屬高光部位用高氣壓的噴筆噴繪白色高光。為提高效率,Giger開創性地制作了噴繪模板,有了這些標準模板,畫作中重復的機械結構就可以通過模板批量噴繪制作出來。在紀錄片《黑暗之星:H.R.Giger的世界》中,Giger創作時往往從角落起筆一氣呵成,在創作過程中畫面幾乎不改動。
二、Giger創作的時代背景及影響流派分析
(一)創作背景
對人性陰暗面的審視不只出現在文學和后來的電影中,不同時代的畫家們都試圖用表現人性的陰暗面來映射真實的人性。自19世紀以來,歐洲藝術界涌現了蒙克、培根等多位以黑暗題材為創作主題的大師。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除了直白地表現痛苦、死亡等震撼人心的主題外,更深層次的追求是將人性深處壓抑的欲念和本能潑灑在畫布上,質問觀者的內心并獲得徹悟的滿足感。空洞的黑暗藝術只能一味滿足觀眾的獵奇感,甚至是嘩眾取寵,并沒有藝術意義。黑暗題材的藝術并不只是放大“黑暗”的影響,其深層目的在于揭露黑暗背后的復雜人性與對真善美的追求。
Giger出生于傳統醫師家庭,1962年就讀于蘇黎世的美術學院學習室內與工業設計,在學院就讀期間,Giger沉迷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洛夫克勞夫特的克蘇魯世界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深入的研究使Giger意識到不僅是精神疾病患者,即便主體是普通人,壓抑在意識深處的往往是紛雜的欲望和原始的沖動,而人的底層意識往往會以夢的形式表現。因此,Giger養成了記錄夢境的習慣,日后Giger的夢境記錄成為他藝術生涯重要的形象來源和創作母題。他的本科教育經歷(特別是工業設計),對他的創作風格影響很大,具體表現為他畫作中頻繁出現的類機械結構,此外,Giger的風格還受到20世紀60年代德國表現主義與西班牙超現實主義藝術的影響。
(二) Giger創作中黑暗元素的形成與發展
1.哥特藝術的影響
最早的黑暗題材繪畫應該追溯到哥特藝術時期。哥特藝術在價值觀上表現出一種悲憫的高尚和對殘酷世界的恐懼。因此,藝術史學家又稱該時代為“黑暗時代”。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明在希臘、羅馬藝術的影響下,給哥特藝術披上了落后和愚昧的外衣。這一時期也是對風行歐洲大陸的哥特藝術的反思期,因此,黑暗風格的藝術作品迎來了萌芽期。而對于Giger這樣20世紀的藝術家而言,那些歷史上的哥特藝術形象反映的是他們的時代焦慮。隨著新哥特藝術思潮的復興,哥特藝術又雜糅了神秘、黑暗的內涵。
2.浪漫主義藝術的影響
18世紀后,盧梭等思想家開始意識到,所謂的文明社會本質上卻腐朽墮落且欲念橫生。商業社會滋生的物欲逐漸腐化了人們的靈魂。不斷擴張的資本大肆掠奪不可再生資源,同時,排污毒害自然,制造難以分解的垃圾……那個年代的藝術家開始對學院派藝術發出了質問,轉而對人類主觀世界求索,浪漫主義應運而生。隨著對人的主觀情緒的重視,“恐懼”這種情感也順理成章地被運用到創作中。1978年出版的藝術畫集《Necronomicon》給大眾帶來了強烈的震撼。Giger在創作這部畫集的過程中受到作家H.P.Lovecraft開創的克蘇魯文化體系的影響。所謂克蘇魯神話是Lovecraft以混沌的宇宙與神明為主題所創作的幻想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的總和。他筆下作品的共同主題,即浩瀚宇宙中,人類的存在毫無價值,人類創造的輝煌文明在神明面前毫無意義。在創作《太空騎師》等作品時,Giger明顯借鑒了克蘇魯世界觀,并進一步將這一文化體系融入藝術創作中。
3.表現主義藝術的影響
20世紀到來,歐洲經濟騰飛。高歌猛進的消費推動應用技術的迅猛發展,歐洲的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工業革命的到來掀開了以科學為代表的歷史新篇章。在全新生產關系的作用下,傳統的道德、倫理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生產力的進步并沒有使人們投身更高尚的精神追求,反而沉溺在無盡的物欲中。政治家、資本家的聲音越來越像洗腦的宣教,階層矛盾愈演愈烈,最終導致戰爭打響。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哥特藝術的價值再一次被藝術家發掘。面對戰火肆虐的焦土進行反思的同時,人性深處藏匿的噩夢般的情感便以表現主義的形式發泄出來。類似的感情宣泄在Giger妻子去世之后畫作中可以見到——低飽和度的色彩表現作者的壓抑內心,不可名狀的器官與管道映襯著亡妻消瘦的面龐,整個畫面籠罩著一層慘淡的蒸汽薄霧。透過這樣一種莊嚴的形式、肅穆的色彩、夸張的形象、似有若無的筆觸,Giger毫無保留地向觀眾打開了自己喪妻后千瘡百孔的內心。
三、結語
其實所謂的黑暗藝術只是人類內心種種訴求的某一面,它用強烈的對比和激烈的碰撞將作者壓抑的情感和困頓的內心釋放。以Giger為代表的黑暗藝術,本質上是現代人對于科技文明和生物技術的恐懼情感的投射,藝術家用這樣一種激烈的手法直白地控訴了現代文明的畸形與病態。在Giger的作品中,我們能領略到陰暗甚至色情意味背后潛藏著一種肅穆而又威嚴的力量,這種力量攝人心魄,扣人心弦。
參考文獻:
[1]溫再騫.論近代俄羅斯油畫的塑造與感想[J].美術教育研究,2019(17).
[2]王煒.齊格的有機機械藝術探析[J].大眾文藝,2012(8).
[3]侯松芩,孫琦.立體主義繪畫對當代海報設計的啟示[J].美術教育研究,2019(17).
[4]許美潔,湯箬梅,陳瑋.穆夏招貼藝術語言女性美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16).
[5]盧春莉.超越各自的現實 夢是人格開出的花:淺談超現實主義畫家的人格及創作[J].美術大觀,2018(10).
[6]楊永康,孫獻華.用圖像學研究方法淺析《格爾尼卡》[J].大眾文藝,2019(22).
[7]丁景欣.探討超現實主義油畫的夢幻世界[D].南京藝術學院,2012.
作者簡介:
唐明,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藝術設計等。
通訊作者:
曹磊,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城市景觀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