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綺

摘 要:青海H村“老年之家”的養老服務實踐表明,構建守望相助的鄰里互助養老關系是居家社區養老多元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形成的另一個助力器。本文試圖通過對此實踐的梳理分析,結合當下青海農村養老困境,對今后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可參考的行動思路。
關鍵詞:鄉村養老;老年之家;青海H村
隨著社會的變遷,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與現有養老服務供給的不平衡,部分家庭出現家庭養老不現實、社會養老難實現的困境。我國于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雖然比西方國家晚進入二三十年,但是由于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巨大、老齡化速度過快,因而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的任務較為繁重。為此,黨的十九大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寫入報告,專門為解決老齡化社會給中國帶來的危機做好了頂層設計,為新時代中國特色養老事業指明了方向。與此同時,隨著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和鄉村社會的巨大變化,一些鄉村中的新情況不斷出現,給鄉村傳統的養老模式帶來挑戰。作為一個典型的青海東部農業鄉村,近年來青海H村出現的新變化致使村莊精英根據自身條件和實際,促使村委會開辦“老年之家”,解決了村莊老人的部分養老問題,為鄉村社區養老探索出一條新道路。
一、H村的基本情況
H村屬于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多巴鎮,西距西寧市區約20公里,東距多巴鎮3公里,處于109國道旁,湟水河從村南流過。該村及周邊村落地區屬湟水谷地灌溉農業區,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農業發達,是典型的河湟河谷農業鄉村。(H村在區域內的位置示意圖見圖1)
至2018年年末,H村現有人口3243人,農戶871戶。人口中65歲以上老人443人,70歲以上老人187人,80歲以上老人29人,90歲以上老人2人。殘疾、智障人口115人。65歲以上老人已經達到全村總人口的13.7%,失能失智老人占65歲以上老人的25%,老年人口和失能失智的高比例對于養老會產生很多問題。
二、養老問題的凸顯與H村的應對
老年人在哪里養老?由誰來養老?這些問題是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后的熱門話題。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我國城鎮化水平的提升,養老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觀念和方式正在城鄉發生很大轉變,但仍然有些認識還未能改變,讓養老桎梏在家庭中。對于一些特殊家庭,包括空巢家庭、貧困家庭、獨居家庭等,老人的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對于鄉村的養老,一般有以下幾種說法和觀點:
第一,認為居家養老即家庭養老,養老模式非家庭養老即機構養老。居家養老,是指通過家庭和社會的共同介入實現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休養的過程。它的內涵很多人認為居家養老就是家庭養老,由家人承擔照顧養老責任。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不僅有經濟上的原因,更有文化、道德方面的原因,比歐美國家的更為牢固和持久。機構養老,是指在養老機構養老。人們普遍認為除了這兩種模式之外沒有別的養老方式。
第二,認為送老人去養老院乃是不孝行為。雖然這個觀念已有了很大的轉變,但對于子女和老人來說,送老人去養老院仍然是一個較難做出決定的事。村民們認為把老人送到“那樣的地方”受罪,是不孝,會被周圍的人看不起。因此在H村,送老人去養老院通常是家庭最后的、無奈的選擇。
第三,認為社會養老是政府對“三無”老人的養老方式,與一般老人無關。政府提供的是基本養老服務,面向的是失能、失智、高齡、獨居、低收入的老年人。人們普遍認為政府有承擔“三無”老人的責任,而對于普通老人,政府則沒有相應的責任和義務。
目前,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社會治理模式在快速推廣,是應對當前形勢下養老困境的可行方法之一。國務院制定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發展目標中提出,居家社區養老是“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居家養老主體的多元化和養老服務內容的多元化是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化養老模式,我們必須動員一切可以動用的養老資源,充分發揮政府、家庭、社會、市場等各個主體的作用,構建并完善各方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H村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與城市老人的需求受社會環境、家庭結構、經濟狀況、養老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很大的差異。H村失能失智老人是由家庭成員負責照顧,這些成員通常情況下是配偶或子女。無兒無女或者留守老人大部分選擇自我照顧,“三無”老人的生活來源則主要依靠政府的托底保障。400多名老人的養老不僅僅是家庭的問題,同時也是全村的問題。村中的精英們看到養老問題如此凸顯,由此而帶來的家庭矛盾、經濟問題在未來的幾年中只會增加不會消減,便依托村委會自發組織創立了“老年之家”日間照料中心。該中心設有4個餐廳80個座位,為老年人提供免費午餐;有4個休息室32張床位供老人午休;有理療室和理發室,每周會有社會工作服務者或義工定期為老人進行理療護理和理發;還有一個文體活動中心,下設有書畫室、健身室等,豐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袄夏曛摇爆F已成為青海省農村社會發展養老服務的典范。村委會成為承擔養老責任的主體之一,為老人和家庭提供了有力支持。
關于H村的創辦與基本情況,主要創辦人說:“老年之家”是我們村自己創辦的一所養老院,2018年6月份正式投運,占地12畝,全部資金均由村委會自籌。在此之前,“老年之家”前身是一所年代久遠的學校,這個學校始建于民國初期?;顒又行牡呐赃吺情e置的兩間平房,打算改建為H村的文物室和庫房,主要放置、展覽與村落歷史相關的資料和文物。除此之外,“老年之家”還有后花園,園里主要種植丁香,林間小道兩旁是壯碩的柳樹,其中有3棵柳樹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據老人們說民國時期就存在,可謂見證了H村的變遷,這3棵柳樹現也已被保護起來。
提到“老年之家”創辦的原因,主要創辦人說:以前我們這里靠務農為生,主要勞動力在田間,因為耕地就在村莊周圍,走路幾分鐘就到了,很方便。從本質上來說,老人的養老不是問題。但是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好多耕地都已被征用,剩下的土地不多,農活也很少。所以主要勞動力都去西寧打工,他們早上坐公交車去西寧市區上班,晚上才回來;小孩子也是早上去上學,中午不回家,由學校提供營養午餐,所以白天在家的只有老人,他們的午飯問題就成了大難題。村里的老人多,近幾年這個問題越發突出,剛好村里的小學搬遷到鎮上后,場地和校舍就閑下來了,我們想為老人們做點事,就創辦了這個“老年之家”,為他們提供午餐、午休、理發、鍛煉及力所能及的其他服務。解決了老人們的這些問題后,也更加讓年輕人們安心。通過數月的運行,老人們都很高興,因為解決的不僅是取餐問題,還提供了他們聚在一起聊天活動的機會。
(三)機構為補充
我國養老思路由十二五規劃中的“機構為支撐”轉變為“機構為補充”,說明在養老服務體系中,機構養老已不是最佳的養老模式,只能作為一種補充,主要針對高齡、失能、“三無”特殊老人,進行托底保障,村委會也應當加強機構養老的專業能力建設。
(四)醫養結合
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制定的《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醫養結合五大重點工作方向:一是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二是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三是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四是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五是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
村委會目前還未實現醫養結合,正在籌備建立村衛生室,計劃實行監護人制,為村里的每位老人建立檔案,老人可以直接在村衛生室就診;并計劃和西寧市醫院進行對接,定期進行義診和疾病上的幫扶活動。
綜上,養老的多元主體具有抵抗風險的能力,家庭資源、政府資源、社區資源和市場資源的有機結合,即使某一主體出現缺位,也不會導致老人生活的即刻斷裂、徹底失去保障。守望相助的多元養老主體模式可在村中幫助老人及其家庭形成社區資本,使社區具有應對老齡社會不斷變化的養老需求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馬嵐.對社會養老服務的重新認識和重要概念辨析[J].社會福利,2018(12):8-12.
[2]李濤.新時代多元化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路徑——以湖北省的實踐為例[J].社會科學動態,2018(12):26-35.
[3]石琤.居家養老概念辨析、熱點議題與研究趨勢[J].社會保障研究,2018(5):56-63.
[4]李滇.社會化參與養老服務的理論基礎與制度保障[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82-90
[5]李茂.河北省農村養老模式的現實選擇及完善路徑[J].經濟論壇,201(11):16-19.
[6]范鈺淼.福利多元主義視角下的農村居家養老模式探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8(10):143-148.
[7]王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的政策分析及治理模式重構[J].探索,2018(6):116-126.
(作者系新疆師范大學歷史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