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強 林立清 張翔
摘 要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進一步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實現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將成為這一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主線工作。對于產城融合程度高地區來說,由于土地開發強度高、人口密度高、單位國土面積排污量大等問題,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較大的挑戰。本研究對江蘇省某縣級行政區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十四五”時期重點任務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以期助力產城融合程度高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關鍵詞
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時期;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 X321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11.071
“十四五”時期將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主次要矛盾轉化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階段性和區域性分異并存期[1]。進一步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實現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將成為這一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主線工作[2]。對于產城融合程度高地區來說,由于土地開發強度高、人口密度高、單位國土面積排污量大等,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較大的挑戰。本研究對江蘇省某縣級行政區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重點任務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以期助力產城融合程度高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
1 區域概況
某地區位于江蘇省南部,具有產城融合程度高的特點,該地區土地開發強度大,人口密度高,高端制造業發達,產業高度集群化,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同時,該地能源清潔化水平較高,轄區內聚集了較多環境管理先進、技術水平高的企業,產業呈現集群式發展的良好態勢。
2 問題分析
“十四五”時期,我國總體經濟規模將持續擴大,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仍將持續推進,規模擴張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將進一步凸顯[3]。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攻堅進入“深水區”,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進重點行業減排難度和邊際成本也會越來越大[4]。經多方數據研究,該地區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空間布局不盡合理。土地開發強度接近70%,早期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未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因素,導致工業園區和居民區相互交錯,造成企群矛盾和環境安全隱患。此外,工業用地占比高,單調乏味的工業園形象凸顯,部分規下工業企業利用粗放、用途不符規劃問題較為突出。
環境容量嚴重不足。產業規模較大,單位國土面積的COD、氨氮、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強度高,總體上存量污染嚴重、生態成本透支、環境承載能力接近上限的問題較為突出。而高新產業是該地區COD、氨氮工業排放源的主要來源,在“十三五”時期末端減排潛力耗竭后,缺乏可替代的污染物總量減排來源已成為限制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環境質量尚不穩固。2019年NO2、PM2.5、臭氧和PM10濃度尚未達到二級標準,“十四五”時期,該地區將面臨PM2.5、臭氧為主導的復合污染情況,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的難度以及成本也將越來越大。且該地區河流均為客水,主要依靠閘站控制河網流動,也面臨上游客水水質較差和水體自凈能力較弱的難題。
重點領域亟待突破。危險廢物處置存在能力不滿足,類別不匹配,處置水平、資源化水平不高的問題。在建項目危廢產生量已超出現有處置能力,約有6成年產危廢量小于10噸的企業難以找到合適的委托處置途徑。電鍍等重點行業的關閉搬遷企業遺留地塊再開發利用及工業用地“退二進三”時仍舊需要嚴格防范環境風險。
監管任務復雜繁重。該地環保人員僅占全市在編環保人員的7%,但人均監管對象約為全市的2倍,新形勢下環境保護政策日趨嚴厲,環保監管人員工作要求越來越高,環境監管難度越來越大,僅靠現有監管模式難以覆蓋全區每一處角落。
3 總體思路和目標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到2025年,實現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生態保護安全格局全面形成,環境風險得到全面控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成為全省產城融合發展的示范區,長三角經濟和環境協同發展的樣板區,全國社會共治體系建設的標桿區。
4 重點任務
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建立項目引入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機制,制定建設項目準入負面清單時設置生態文明專項,產業負面清單禁止引入國家及地方產業指導目錄中限制類和淘汰類項目;污染排放控制負面清單禁止引入排放特征污染物且現狀環境質量超標的項目;資源利用負面清單禁止引入能耗、水耗強度高于同行業國內先進水平及全區工業平均水平的項目;環境風險控制負面清單禁止引入重大風險源項目。持續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將畝均稅收較低的工業企業,作為騰籠換鳥的重點對象。推廣綠色消費,增強綠色供給,持續開展綠色單位創建活動。
構建和諧生態空間。加快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統籌協調管控制度,落實“三線一單”管控要求,實施控制單元精細化管理。優化公共綠地布局體系,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優化工業片區和重點風險源布局,遠期規劃“退二進三”區域企業制定關停并轉計劃及差異化環保要求。完成自然保護地和生態紅線勘界立標及監督檢查專項工作,確保生態保護紅線內的土地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加大控污攻堅力度。重點推進以VOCs為主的工業廢氣長效治理,大力推進源頭替代,推進建設適宜高效的治污設施,繼續推行專家治廠“一廠一策”模式。推進工業綜合治理,把降磷控氮作為主攻方向。持續小流域整治,加快污水管網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加強初期雨水的收集和處理,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防范企業運營、拆除過程引發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努力打造“無廢城市”,實現固廢危廢源頭大幅減量,促進分類化收集、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的處置體系基本形成。引導高端危廢處置企業落地,擴寬區內企業危險廢物處置路徑。
提升監測監管水平。構建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天地一體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完善以PM2.5和臭氧為核心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強化地區氣、水、土、聲、輻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集成和共享。以垃圾焚燒、排放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重點領域污染源為重點,實現事前完善預防、事中高效處置、事后評估整改的全過程應急管理。
引導全民共治共享。強化黨政主導責任,壓實部門主管責任,引導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制定街道差異化的生態環境目標指標、治理保護措施和考核評價要求。加強刑事司法和行政執法間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的聯動銜接。推動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探索執法監管第三方服務模式、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審理規則。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推廣,完善公眾監督、舉報反饋機制,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推動環保社會組織和志愿者隊伍規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寶魯.構建“十四五”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體系[J].北方經濟,2019(12):29-30.
[2]劉崢延,毛顯強,江河.“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方向和任務研究[J].中國環境管理,2019(3):40-45.
[3]石磊,秋婕.“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重大制度政策創新的思考[J].中國環境管理,2019(03):57-59.
[4]江星濤.“十三五”大氣主要污染物減排思路探討[J].科技資訊,2017(2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