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摘 要】目的:通過對嬰幼兒進行聽力篩查,找出聽力存在缺陷的嬰幼兒進行聽力評估,定期隨訪嬰幼兒在不同階段的聽力恢復情況,提高嬰幼兒聽力治愈率。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6月前來就診的未通過聽力篩查的嬰幼兒300例為研究對象,本院觀察和記錄這些嬰幼兒的聽性穩態反應(ASSR)、聽性腦干反應(ABR)和鼓室導抗圖測試參數,觀察嬰幼兒測試時的反應,進而對嬰幼兒的聽力狀況進行評估。對這些病例進行隨訪跟蹤,每隔3個月隨訪一次,觀察嬰幼兒的聽力水平。結果:在未通過聽力篩查的嬰幼兒中,經過聽力評估最終得出:聽力正常者52例,患有聽力障礙者(損傷者)248例,聽力篩查檢出率為82.67%,并對這248例患兒中的聽力損傷病況進行分類。在通過對患有聽力障礙的248例嬰幼兒進行隨訪跟蹤至1歲半時,相較于初期聽力測試結果,聽力損傷有好轉的嬰幼兒有140例,患兒聽力指標的前后期的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對聽力篩查會幫助早發現、早診斷嬰幼兒聽力問題,有效提升嬰幼兒聽力患者的后期治療效果,幫助嬰幼兒聽力恢復,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嬰幼兒聽力;聽力篩查;聽力評估;隨訪
嬰幼兒的聽力篩查可以幫助患兒家屬能夠第一時間發現患兒聽力問題缺陷,早期干預、早期治療則患兒聽力被治愈的概率明顯提高[1] [2]。醫院針對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查,對未通過篩查的患兒進行聽力評估、干預治療和隨訪工作,是目前臨床常用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6月前來就診的未通過聽力篩查的300例嬰幼兒(600耳)作為本次觀察對象,這300例嬰幼兒屬于在兩次聽力篩查中均未通過而返回我院進行聽力評估的患者,患者初診年齡在2月~1歲,其中有男性患兒178例,女性患兒122例。所有嬰幼兒精神狀況良好,在經過患者及其家屬簽署同意書后進行的本次試驗。
1.2 方法
1.2.1 詢問嬰幼兒家屬病史
接受試驗的嬰幼兒需要在聽力評估前登記聽力篩查結果,嬰幼兒家屬配合醫生了解孕產期情況、做過的可能對胎兒聽力產生影響的事情以及嬰幼兒的病史等。通過了解得知,這300例患兒中有缺氧史的患兒為18例,有肺炎史的患兒有21例,早產患兒為45例,有黃疸史的患兒有99例等等。
1.2.2 聽力測試準備
在對300例患兒進行聽力評估之前,需要確保嬰幼兒的耳道無堵塞,可讓患兒口服10%的水合氯醛液[3]。在患兒入睡后進行聽性穩態反應(ASSR)、聽性腦干反應(ABR)和鼓室導抗圖測試,對嬰幼兒的測試反應和聽力狀況進行評估[4]。
1.2.3 ASSR測試
使用美國聽覺穩態誘發電位儀(GSIAudera)以500Hz、1000Hz、2000Hz、4000Hz為頻率進行強度掃描(600/次),最大給聲強度為120dBHL。
1.2.4 ABR測試
使用美國聽覺誘發電位儀(GSIAudera)進行測試,點擊置于眉間,耳垂放置參考電極,輸出強度最大是100dB HL。儀器發出刺激聲,以10dB為間隔變化尋找ABR閥值,ABR異常時給聲100dB HL進行疏波和密波的波形比較。
1.2.5 鼓室導抗圖測試
使用美國GSI-39型聲導抗檢查儀進行測試,年齡在6月以下的嬰幼兒使用226赫茲,年齡在6月以上的嬰幼兒使用1000赫茲的探測音測試。
1.3 評價標準
ASSR測試正常標準應不大于40dBHL;ABR測試正常標準為氣導閾值不大于26dBHL,輕度聽力損失在26-40dBHL,中度在41-60dBHL,重度在61-80dBHL,極重度大于等于81-90dBHL;鼓室導抗圖測試按Jerger分型標準曲線判定。患兒經過診治后,每隔三月需要復查以上三個指標。以連續兩次ABR反應閾差值好轉為判定嬰幼兒聽力好轉的標準[5]。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以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300例嬰幼兒中進行聽力評估得出:聽力正常者52例,患有聽力障礙者(損傷者)248例。在通過對患有聽力障礙的248例嬰幼兒進行隨訪跟蹤至1歲半時,相較于初期聽力測試結果,1歲半時的聽力測試結果優于目前的初期的聽力測試結果。聽力指標的前后期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3 討論
嬰幼兒出現聽力損失的情況較為常見,為了幫助患兒家庭早期的發現疾病及時給予治療,降低因患兒聽力問題給社會、家庭和嬰幼兒自身帶來的困擾和負擔,我國頒布了《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從而提高大眾對新生兒疾病的重視度和保護力度,正常聽力是進行語言學習的前提,聽力正常的嬰兒一般是在4-9個月,最遲不超過11個月進入語言學習期,而嚴重的聽力障礙兒童因為缺乏語言刺激和環境,不能在11個月進入學語期,在語言發育最重要和關鍵的2-3歲不能建立正常的語言學習。最終重者可因聾致啞,輕者導致言語和語言障礙,社會適應能力低下、注意缺陷和學習困難等心理行為問題[6] [7]。因此,聽力篩查至關重要。通過本次研究,發現聽力篩查中對嬰幼兒的聽力檢出率為82.67%,患有聽力損失的嬰幼兒在經過正規且詳細的聽力評估之后,會對致病因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患兒家屬通過一定的治療措施對患兒進行干預治療,醫院也會定期進行隨訪調查患兒的聽力狀況。調查發現在經過正規的聽力檢查、治療康復和隨訪處理治療后,患兒1歲半時的聽力情況相較于初期明顯的好轉趨勢。鄒宇[8]等在對1052例嬰幼兒患者進行聽力和隨訪的過程中,也發現聽力篩查、評估和隨訪的重要性,與本文的實驗結果一致。證明早期對嬰幼兒進行聽力篩查、聽力評估和隨訪的方法較為可靠,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張賢芬,曲玲.聽力篩查未通過嬰幼兒聽力評估及轉歸[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6,4:531.
郭良芬,麥飛,鄒宇,等.2035例嬰兒聽性腦干反應與多頻穩態反應閾值 的 比 較 [J].中 國 耳 鼻 咽 喉 頭 頸 外 科,2015,22:180.
凡啟軍,陳迎迎,劉學軍,等.影響聽力障礙嬰幼兒早期干預的因素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8,26(3):257-260.
王靖明,李潔,秦英,等.聽力復篩不通過的轉診嬰兒聽力學評估[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8,24(1):29-32.
林開顏,陳衛珊,林明祥,等.基層醫院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分析[J].河北醫學,2015,(8):1507-1510.
曾祥麗,黎志成,岑錦添,等.嬰幼兒聽覺發育延遲的聽力學特征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1,19:319.
郭億蓮,曾祥麗,劉婷,等.聽覺行為觀察及高危個體耳聾基因篩查對兒童遲發性聽力損失早期診療的臨床意義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29:1618.
鄒宇,李欣怡,馮潔芬,等.聽力篩查未通過嬰幼兒的聽力評估及隨訪[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8,26(4):375-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