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燕
【摘 要】:神經內科的疾病是一種中樞、周圍或植物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功能障礙,由多種因素引起,引起感官、運動、意識或植物神經紊亂。由于診斷神經系統疾病的困難、長時間的治療周期、嚴重的疾病和不良的預后,患者在神經治療期間或多或少處于昏迷狀態,有生命跡象,瞳孔異常變化。許多研究表明,神經紊亂患者伴有視覺變化,這是瞳孔變化的更高指標,通過觀察瞳孔的變化,可以評估病人疾病的輕重、預后和臨床治療的易感性。據報道,監測瞳孔變化是診斷神經系統關鍵疾病的一種簡單、有效和可靠的方法,提供動態信息,在臨床中及時了解疾病。
【關鍵詞】:觀察神經內科病人;瞳孔變化
在神經內科疾病中瞳孔的變化是復雜的和不均勻的,通常意味著病情的變化。因此,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必須密切監測瞳孔的變化,這對診斷治療和預測都很重要。因此,需要理解正確的瞳孔監測和它們變化的臨床意義。
一 信息與方法
1 一般信息。共有187例腦病,其中7至84歲的男性和63例,平均為56.1 10.3例。疾病:110例血管疾病,51例癲癇,16例腦炎和10例其他病例。
2 方法。一是觀察。對于昏迷病人,每天觀察瞳孔。急性期每隔1小時嚴密觀察瞳孔。病情穩定后,根據具體情況觀察。一般采用目視觀察來判斷是否有光反射消失和散在的表現,是否有顱內病變的進展,判斷疾病的結局。觀察并記錄重癥患者瞳孔直徑及瞳孔變化的反應時間。繪制線形圖,分析變化趨勢、升降,記錄瞳孔收縮速度。在瞳孔檢測過程中,有必要嚴格控制數據采集的環境質量。例如在光反射檢測中,光線應在瞳孔的中間,角度應嚴格控制,以保證定量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和可靠性。檢查時應規范檢查程序,控制心理因素等干擾因素,使患者在檢查前保持清醒,避免過度緊張引起瞳孔變化。二是護理管理。橢圓形與異常散大的瞳孔患者,病變部位位于的葉后部與顳葉、腦干周圍對象。左右側頭眼反射、光反射與眼心中反射。
在進行侵入性操作前后,也進行瞳孔檢查,判斷出現刺激患者瞳孔變化,若患者瞳孔變化較明顯,應尋找刺激的原因。出現嚴重異常的瞳孔變化,如異常散大,立即通知醫師處置,做好檢查的準備。每日都向醫師提交瞳孔監測指標。對于瞳孔檢查量化數據,如直徑、反應時間不斷惡化的對象,也需要通報醫師。
3 觀測指標。有不受歡迎的瞳孔惡化,包括疾病的發展、出院延遲、手術、嚴重并發癥等。在統計計算中使用了SPSS20.0軟件,在不受歡迎的情況下使用示例或系數,在對照組中使用P < 0.05的統計值來比較。
二 結果
56例瞳孔異常反應主要發生在光反射速率下降和瞳孔直徑變化中。與嚴重并發癥、顱內疾病的發展、醫院出院延遲、手術和治療以及新意識疾病的出現,比非異常情況更重要的是統計意義(P . < 0.05)。
三 討論
1 由于神經內科疾病的病情變化快,難以預測;通過密切觀察瞳孔改變,有利于了解疾病的發展動向,為臨床治療護理而提供依據,預防并發癥發生。大量研究表明,神經內科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瞳孔改變較為復雜,常預示著疾病的預后及轉歸。通過觀察瞳孔直徑的大小,對光反射情況,為評估神經內科疾病嚴重程度、療效、轉歸及存在的問題而提供依據。本研究中,輕度昏迷組、中度昏迷組、重度昏迷組患者的光刺激前瞳孔直徑具有顯著性差異;提示神經內科疾病的嚴重程度與光刺激前瞳孔直徑具有相關性。由于重度昏迷組患者的光刺激前瞳孔直徑與光刺激后瞳孔直徑對比,無顯著性差異;提示神經內科疾病患者的瞳孔直徑縮小過程中,對光反射遲鈍,提示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預后較差。此外,孫艷麗[4]研究指出,瞳孔改變與器質性病變密切相關,受到全身性疾病的影響,瞳孔改變程度與疾病預后惡化程度呈正相關。在本研究中,雙側瞳孔散大固定或瞳孔大小多變的患者死亡率顯著大于單眼瞳孔縮小;不同的瞳孔改變程度患者的死亡率具有差異性;提示通過觀察瞳孔改變,評估患者的預后及病情轉歸。
2 神經內科疾病與瞳孔變化的規律。瞳孔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 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或副交感神經受到破壞者瞳孔則擴大, 反之則縮小, 上述兩種神經均受到大腦皮層的控制, 額葉和枕葉有調節瞳孔大小的中樞。雙側瞳孔散大, 直接和間接對光反射消失, 伴視力完全喪失, 而神志清楚, 表示雙側視神經受損, 可見于雙側視神經炎, 多發性硬化癥等。雙側瞳孔散大, 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 伴有昏迷者, 表示中腦動眼神經核受損或小腦扁桃體疝。見于癲癇大發作時、腦干腦炎的晚期、腦血管病、各種腦炎、腦膜炎等多種疾病引起的顱內壓增高癥及臨終前的表現。一側瞳孔散大, 直接和間接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 表示原發性動眼神經損害或原發性中腦損害。若神志清楚多表示動眼神經損害, 伴有昏迷及對側肢體癱瘓者, 表示中腦損害。若伴會聚調節反應遲緩, 表示中腦頂蓋病變, 見于動眼神經麻痹、腦干的炎癥血管病變引起的中腦被蓋綜合征、腦動脈瘤及占位性疾病引起的中腦頂蓋綜合征。若雙側瞳孔不等大, 邊界不整齊呈鋸齒狀, 對光反射消失而調節反應存在, 應視為阿羅氏瞳孔,偶見于結核性腦膜炎。
3 目前無論是實驗室還是在臨床,尚缺乏比較完整的測量瞳孔直徑的工具,實驗室比較常用的方法是齒卡尺米尺測量法,這種方法在測量過程中精確度不高,誤差較大。瞳孔測量板的設計保留了齒卡尺米尺測量瞳孔直徑的原理及優點,所測結果集中在7~ 8 mm 之間,由于測量瞳孔直徑時卡孔直徑讀數一步完成,所測結果比較準確,誤差小。新型測量瞳孔直徑的工具,使用瞳孔測量板正確的觀察瞳孔的的改變,對于判斷病情,提供治療及估計預后效果都有深遠的臨床意義。
總的來說,神經內科疾病嚴重程度與瞳孔直徑呈負相關,隨著瞳孔對光反射減弱,病情進一步加重,預后較差;在神經內科護理中,需密切觀察瞳孔改變,為臨床評估療效及預后而提供依據。瞳孔的變化與病人的病情和進步有關,需要更多地關注加強質量控制、積極的經驗概念化、接受和量化分析以及指導病人。
參考文獻
宋虎連,郭建勛,王雙珍,等.瞳孔變化與疾病的相關性臨床護理[J].全科護理,2017,09(12):1123-1124.
韓艷麗,于海港.神經外科患者瞳孔改變的觀察與護理[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7,16(z2):351-352.
張勇. 觀察瞳孔變化對昏迷病人鑒別的價值[J].北方醫學,2019,7( 11) : 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