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化療是利用化學藥物殺死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繁殖和促進腫瘤細胞分化的一種治療方式,是一種全身治療性手段。使用化療藥物一般都會產生副作用,如何科學的應對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需要放化療期間病人家屬的配合,家庭護理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放、化療時病人惡心和嘔吐怎么辦
化療時有的病人會感覺惡心,但又吐不出來,這時可找醫生給予止吐藥物治療。除藥物治療外還有一些輔助手段可以減輕癥狀,如喝有味道的水或飲料,吃水果。如果感覺藥物有異味時,可以聞一些有味的水果,如桔子、橙子等。同房間病人如果出現惡心、嘔吐,應盡量避開。輸完液后也可以走出房間,散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
化療病人應記錄自己嘔吐的量、顏色及次數。讓醫生給予止吐藥物治療。出現嘔吐時應該采取側臥位,以免發生嘔吐物進入氣管引起嗆咳。嘔吐后應及時漱口,清潔口腔。有假牙要取下后漱口。
放、化療后病人便秘和脫發怎么辦
首先應向主治醫生說明大便干燥的原因,醫生會分析這是否與疾病和治療有關,如腫瘤壓迫、治療手段等。除了按醫生醫囑給予的藥物治療以外,還可以使用非藥物性干預,如調節飲食,多吃一些粗糧和粗纖維的食物,比如玉米面、小米、芹菜、韭菜等。多吃一些水果,特別是香蕉、西瓜等。多喝蜂蜜水,適當參加運動。還可以進行腹部按摩,由右向左順時針按摩,以增加腸蠕動,增加排便次數。
化療藥物所致的脫發對病人并沒有不良影響,主要是由于脫發產生自身形象的改變。所以在病人化療前,醫生一般會建議病人剪短頭發,減少梳理的次數,延緩脫發時間。一般在停藥后1~3個月頭發會重新長出來,而且重新長出的頭發柔順,自然彎曲,很漂亮。化療病人可以在化療期間戴帽子,化療結束后佩戴假發,度過脫發期。
放、化療后病人麻木和潰瘍怎么辦
放、化療病人在使用化療藥物后可能出現手指、腳趾麻木和感覺異常的現象。出現此癥狀后可以使用營養神經的藥物,也可以用溫水泡手腳以緩解麻木現象或適當做手足按摩、針灸治療,加快康復過程。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接觸過熱的物品,如打開水、拿熱水杯等,可以蓄留指甲,由指甲先觸到。
化療后病人潰瘍怎么辦?第一,在使用化療藥物前5分鐘采用口含冰屑的方法,持續30分鐘。用生理鹽水或小蘇打水每日多次漱口(避免使用市場銷售的漱口液,因為其酒精含量高,刺激口腔黏膜);第二,保持口腔濕潤,可以使用加濕器保持房間的濕度,保持口腔和牙齒清潔:飯后及睡前用軟毛牙刷或海綿牙刷刷牙;第三,避免進食粗糙、尖銳、辛辣、酸性食物及過冷、過熱的食物。
放、化療后病人白細胞、血小板降低怎么辦
使用化療藥物后出現白細胞和血小板下降是化療后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根據骨髓抑制的程度給予升血、升白的藥物治療。白細胞降低時應減少與他人接觸,因為此時病人的免疫力較低,容易發生感染。尤其不要接觸感冒的人,避免交叉感染。白細胞降至1g/L(通常說的1000以下)醫生會對病人房間進行消毒,常用方法采用紫外線房間消毒,每天2次、每次30分鐘。照射紫外線時病人可以離開房間,不離開房間時用毛巾或被單遮蓋露出的皮膚(面部、手足)。早晨要進行房間通風。血小板下降容易發生出血,所以要注意進軟食以免造成口腔損傷。保持大便通暢。少活動、慢活動、避免磕碰。隨時觀察皮膚有無出血點及出血傾向。出現頭痛、惡心癥狀應及時找醫生處理。
放、化療后病人出現皮膚反應怎么辦
多種放、化療藥物可以導致多處皮膚反應,如使用愛必妥(C225)可以出現甲溝炎,皮膚可能出現皮疹,多發生在前胸、后背及面部,醫學上稱為丘疹膿皰癥狀、口服希羅達(卡培他濱)可以出現手腳脫皮、紅腫或破潰等現象,醫學上成為手足綜合征。如何避免以上癥狀發生感染。在日常生活中減少手足部的摩擦,避免接觸高溫物品,穿合腳的鞋,使用能減震的鞋墊,在家里可以穿拖鞋,坐著或躺著的時候將手和腳放在較高的位置。避免雙手和雙腳的摩擦及受壓,減少手腳接觸熱水的次數。可以涂保濕潤膚霜,保持皮膚濕潤。有助于預防感染的發生,使病灶早日痊愈。
放、化療后病人的營養很重要
第一,腫瘤放療患者除腫瘤本身的因素外,放療產生的不良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可引起或加重營關不良。放療的不良反應可表現為非特異性的全身反應,和放療區域內局部的反應。研究顯示,頭頸部和食管放療導致的黏膜炎會使80%的患者出現進食量和體重下降,高達80%的盆腔放療患者出現胃腸道反應,胸部腫瘤放療后,放射性食管炎常導致患者攝人量不足。放療患者這些不良反應約在放療中的第3~4周出現,并可持續到放療結束后2周以上。放療期間患者營養狀況惡化可能預示著更差的短期治療結果。放療前以及放療過程中體重丟失是5年疾病特異生存率的重要不利因素,體重下降>10%與生存率降低有關。體重丟失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不利因素,尤其對低體重人群。腫瘤放療患者的營養治療目標是:(1)維持或改善膳食攝人;(2)維持體重和體能狀態;(3)降低放療的不良反應,增加放療耐受性,減少放療中斷風險;(4)保證和維持放療敏感性和精準度;(5)改善生活質量。
第二,對放療患者的營養篩查和評估應在腫瘤診斷時及治療期間進行(包括放療前,放療過程中和放療后),并在后續的每一次隨訪中重新評估,以便及時識別營養風險,在患者全身營養不足前就給予早期的營養治療。放療時常規應用營養治療的報道較少,營養治療不應作為常規治療手段。2001年Koretz等發表的綜述顯示,在無營養不良情況下,同時給予腸外營養不僅無利而且有害,而在營養不良或存在醫源性嚴重胃腸道并發癥的患者中給予腸外營養卻是有益的,但無法進行隨機對照研究。對接受放療的患者,存在營養風險或營養不良時,建議營養治療。
第三,營養攝入不足是放療期間最常見現象。頭頸部腫瘤患者放化療期間強化飲食指導可使患者獲得更好的轉歸,推薦專業的營養師作為多學科診治中的一員。對暫時沒有營養風險,但在放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營養狀況惡化的部分患者,如頭頸部、胸部及消化道腫瘤放療期間,建議患者接受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如營養師每周給予營養教育和膳食指導,必要時給予ONS,來確保患者有充足的營養攝入,以預防體重丟失、減少治療中斷。并注重對惡心、早飽感、厭食、口腔潰瘍、疼痛等可能影響食物攝人的癥狀的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