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橋 劉洋 胡金磊

【摘 要】:目的:分析超聲造影在肝臟局灶性病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220例肝臟局灶性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1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超聲檢查,觀察組應用超聲造影,將兩組檢查結果與病理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與病理結果相比較,對照組良性腫瘤符合率為94.44%(34/36),惡性符合率為75%(48/64);觀察組良性腫瘤符合率為100%(36/36),惡性腫瘤符合率為93.75%(60/64)。兩組患者在惡性腫瘤符合率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4.2667,P=0.0388)。結論:對肝臟局灶性病變患者應用超聲造影檢查,診斷準確率較高于常規超聲,在臨床中的應用可行性較大。
【關鍵詞】:超聲造影;肝臟局灶性病變;鑒別診斷
肝臟局灶性病變是肝臟內部的局部病變,若不及時疾病治療,會耽誤最佳的治療時機。為此,選擇有效檢查方式,及早對疾病的良惡性進行鑒別診斷,對于疾病治療具有積極意義[1]。本文選擇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220例肝臟局灶性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將報道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20例肝臟局灶性病變患者,入院時間為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依據數字抽簽法,將220例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各110例。一組為對照組,男性占比為52.72%(58/110),女性占比為47.28%(52/110);年齡的情況主要為:最大年齡值為70歲,最小年齡值為25歲,以(45.69±9.88)歲為年齡平均值;腫瘤的病灶直徑:最長直徑值約為4cm,最短直徑值為0.8cm,平均值為(1.65±0.83)cm。另一組為觀察組,男性患者共有60例,占比為54.55%,女性患者共有50例,占比為45.45%;年齡的情況主要為:最大年齡值為72歲,最小年齡值為26歲,以(46.72±9.83)歲為年齡平均值;腫瘤的病灶直徑:最長直徑值約為3.8cm,最短直徑值為0.6cm,平均值為(1.53±0.72)cm。在兩組患者中,分別有36例患者被診斷為良性腫瘤,64例患者被診斷為惡性腫瘤。納入標準:經檢查診斷,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肝臟局灶性病變的診斷標準;在征求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下,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屬與研究相關的注意事項,在獲取同意的情況下進行。排除標準:精神系統存在障礙、無法配合疾病治療、基礎資料存在缺失等任一方面的患者。經統計學分析,所有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灶直徑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比性較大。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應用不同的檢查手段,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超聲檢查,借助醫院已有的超聲儀器對患者的病灶位置、性質、大小等情況進行觀察分析,注意患者肝臟內部的回聲情況和血流供應狀況。觀察組患者選擇超聲造影檢查,儀器選擇日本東芝APloi5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造影劑應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的Sonovue聲諾維,主要方法為:將5ml的生理鹽水溶解制成凍干粉,將其與造影劑結合,形成混懸液[2]。隨后,將超聲診斷儀的探頭固定,將混懸液按照一定頻率經外周血管向患者注射,使用劑量為2.4ml/次;注射結束后,再次使用5ml的生理鹽水實施有效沖洗;同時正式啟動造影程序,快速掃查患者的機體狀況,對病灶在不同時間階段的增強水平和增強模式進行觀察分析[3]。
1.3 觀察指標
將兩組患者的診斷結果進行分析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組間對比的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其中,選擇%表示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分析;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用X±S表示。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常規超聲的結果方面,共有18例患者未被確定為良惡性。其中,2例患者為良性腫瘤,良性符合率為94.44%;16例患者為惡性腫瘤,惡性符合率為75.00%。觀察組中,僅有4例患者未被確定為良惡性。兩組之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結果見表1:
3 討論
作為臨床中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肝癌是導致人體生命陷入危險境地的疾病之一。因其危害性大、患病率高等特性,已成為臨床人士關注的重點領域。研究證實,針對肝癌患者,越早鑒別診斷,疾病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率越高。但是,肝癌大小<5cm的部分患者,在患病早期未有任何明顯癥狀,從而導致患者因肝痛、無超聲力、體重下降和腹部脹氣等不良情況入院救治時,病情已極為嚴重[4]。為此,選擇有效合理的檢查手段,對患者實施鑒別診斷就顯得極為重要。臨床中,對肝臟局灶性病變患者常應用超聲、核磁共振和CT等方式實施檢查。其中,超聲檢查因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費用低且安全性高等優勢,成為臨床中的首選方式。但是,當患者的病變呈現低回聲時,常規超聲的診斷準確性會顯著減低。而超聲造影利用Sonovue聲諾維造影劑,可動態評價患者病灶組織與正常肝實質之間在血流灌注方面的差異,從而為疾病的良惡性準確診斷提供有力支撐[5]。本文結果顯示,應用超聲造影的觀察組患者,良性腫瘤患者共有36例,惡性腫瘤患者共有60例,符合率分別為100%與93.75%,較于對照組的符合率而言,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對肝臟局灶性病變患者應用超聲造影,可顯著提升肝臟局灶性病變良惡性的診斷準確性,有助于給予患者及時有效治療,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可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王豪, 鄧雅琴, 宋嫣, et al. 超聲造影在肝內局灶性病變的診斷價值[J]. 肝臟, 2018, 23(11):93-95.
丁波, 李秀蘭, 袁麗, et al. 探討超聲造影在肝臟局灶性病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5, v.15(68):116.
何志容, 吳小利, 彭亞瓊, et al. 肝臟局灶性病變的超聲造影定量分析[J]. 重慶醫學, 2016, 45(26):3643-3645.
湯穎, 劉彥君, 溫瑜鵬, et al. 超聲造影鑒別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價值[J]. 肝臟, 2016, 21(10):827-830.
朱琳, 陳曉梅, 楊學文, et al. 超聲造影在肝臟局灶性病變診斷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 寧夏醫學雜志, 2019, 41(04):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