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產后出血會提升產婦的死亡率,但絕大多數產后出血都能夠通過預防和處理方法降低產婦產后出血的發生率。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子宮收縮乏力、產道損傷、胎盤影響及凝血功能障礙,這些原因可能同時存在,需要及早做好預防工作,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
1 產后出血的預防措施
1.1 產前預防護理
監測產婦的生命體征,積極治療基礎疾病,避免基礎疾病影響到產婦的生產安全。產婦及家屬需要接受健康知識選講。能夠了解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認清產后出血的嚴重性,了解產后出血的應對辦法。如產婦年齡大于35歲,屬于高齡產婦,或是經檢查存在前置性胎盤等癥狀,需要將產婦送至具備有輸血和搶救條件的醫院進行分娩。產婦要與護理人員積極交流,了解出現產后出血患者的救治情況,樹立分娩信心。
1.2 產中預防護理
在產婦分娩的過程中,是有效干預產婦產后出血的重要環節,需要護理人員做好護理工作,能夠采用正確的辦法預防宮縮乏力的癥狀,如預防性使用宮縮劑,通過靜脈滴注或肌內注射的方式,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幾率。護理人員還需要關注產婦的身體情況,能夠避免出現因疏忽大意導致的不良事件,在分娩時,要注意保護產婦的產道,避免出現陰道撕裂的情況,在胎盤剝離后,能夠及時檢查胎盤的完整性,避免出現胎盤剝離不全的問題。
1.3 產后預防護理
在產婦分娩后,需要護理人員對產婦的生命體征進行檢測,根據產婦的具體情況,評估是否需要子宮按摩,幫助子宮重新歸位。產婦在分娩結束后,需要在產房繼續等待2h,指導確定沒有出現并發癥,才能夠送回病房。護理人員要評估產婦的子宮收縮情況及出血情況,了解產婦的出血量,并進行對癥治療。如產婦出現產后出血的癥狀,需要及時查找產后出血的原因,并采取對應的措施控制出血量,指導產婦身體能夠快速恢復正常。
2 產后出血的處理方法
2.1 子宮收縮乏力的處理方法
護理人員可以采用子宮按摩的方式,幫助子宮恢復正常收縮狀態或是保持收縮狀態,在此期間護理人員可以使用宮縮劑。常用的宮縮劑包括縮宮素、卡貝縮宮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米索前列醇等,其中最常用的為縮宮素。縮宮素一般采用10U的肌內注射,并配合10-20 U置于500ml晶體液中的靜脈滴注,常規滴注速度為250ml/h。護理人員要根據產婦的情況調整滴注量,并避免使用縮宮素的大劑量滴注,讓產婦出現高血壓、水中毒等不良反應。如出現縮宮素止血失敗的情況,護理人員可以使用止血藥物如氨甲環酸進行止血工作。
2.2 產道損傷的處理方法
在產婦出現產道損傷時,需要護理人員充分暴露手術視野,找到產道損傷的部位,并觀察有沒有多處損傷的問題,在消毒后進行縫合,縫合時要在超過裂傷頂端0.5cm處開始縫合,根據產婦的情況進行椎管內麻醉。如產婦的產道出現血腫,需要切開并清除積血,縫合后使用碘伏紗條進行壓迫止血。部分產婦的產道損傷表現為子宮體內翻,需要護理人員將內翻子宮體還納,并靜脈滴注縮宮素,直到產婦官縮達到對應的指標,護理人員才能放手。如出現子宮破裂的癥狀,需要采用手術修補的方式,避免產婦癥狀繼續惡化。
2.3 胎盤影響的處理方法
在產婦分娩后,需要護理人員盡量將胎盤完整的取出,如胎盤未娩出并伴隨活動性出血,可以行人工剝離胎盤術,加強官縮劑的使用量,手法輕柔的剝離胎盤,避免出現胎盤殘留、子宮損傷等問題。如出現胎盤殘留的問題,需要使用消毒后的手或是器械,及時清理掉胎盤殘留,避免損傷到產婦的子宮。在出現胎盤植入伴活動性出血的癥狀時,可以采用保守治療,如保守治療未奏效,可以考慮應用子宮切除術。前置胎盤屬于較為兇險的胎盤問題,需要及早做出切除子宮的決策,保障產婦的生命安全。
2.4 凝血功能障礙的處理方法
部分產婦會出現凝血功能障礙,除了需要及時補血,還需要做好止血工作。在產婦確診為凝血功能障礙后,需要及時補充對應的凝血因子,如血小板計數中血小板計數低于(50-75)×l09/L,需要及時注入血小板,保持血小板在50×l09/L以上,如出現缺乏纖維蛋白原的癥狀,即纖維蛋白原的水平低于1.5g/L,需要輸注冷沉淀,常用劑量為0.10-0.15U/kg。凝血功能障礙的問題,需要護理人員嚴密監視產婦的身體各項指標,并做到對癥下藥。
3 結語
產后出血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癥狀,提升了產婦的死亡率,對于不同的產后出血原因,需要采用不同的解決辦法,產婦及家屬需要了解產后出血的基本知識,能夠與護理人員多加溝通,做好身心上的準備,勇敢對面分娩行為,提升產婦的生產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