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小軍
要明確的是,輸液的效果與口服藥物的效果根本不能夠相比,沒有相互比較的可行性。首先我們要界定,什么是效果?在臨床醫學治療中,效果有非常多的概念,下面僅介紹幾種:1、效價,指的是某種藥物能夠引起患者生理效應的功效單位,例如青霉素0.6微克就能夠引起1單位的患者生理反應。2、效能:指的是隨著藥物濃度的增加,生理效應也會逐漸增加,但并非如同效價一樣為等比,當藥物達到最高點后產生的最大生理效應稱為最大效能,超過最大效能之后,藥物濃度繼續增加,生理效應也不會增加。3、起效時間:指的是藥物從最開始進入人體到血藥濃度達到治療窗從而開始起到治療效果所需要的時間。4、藥物濃度半衰期:即從藥物進入人體后,代謝一半所需要的時間,稱為藥物濃度半衰期。5、綜合治療效果:指的是患者痊愈后心理、身體層面所感覺到的治療效果的綜合。
對于輸液與口服藥物兩種給藥途徑而言,輸液的后果是藥物直接入血,沒有所謂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的過程,起效極快,生物利用度為100%,使藥物可以快速達到病灶部位起效。而口服藥物這種給藥途徑,首先藥物要經過胃腸道黏膜的吸收、代謝,然后入血,進入循環,然后通過肝微粒酶分解、代謝后,剩余的藥物才有可能達到病灶起效。對于口服這種途徑而言,生物利用度通常不高,大概只有10%-40%,也就是說最多40%的藥物最后是用來治病,而其他60%的藥物都被人體所代謝排泄掉了,這也導致了口服藥物這種給藥途徑的生物起效速度慢,治療周期長,藥物強度比輸液緩慢得多[1]。
在我國,由于醫療資源對于人口而言相當缺乏,并且我國居民的基礎醫學知識比較匱乏的原因,有相當一大部分患者認為輸液的效果比口服藥物效果好。這其實是錯誤的,在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輸液是一種高危治療措施,其風險僅僅次于手術。這是因為,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有各項防御機制,從皮膚黏膜到免疫系統等等。而輸液這種給藥途徑如前文所說,會直接使得藥物跳過胃腸道黏膜、肝微粒酶等一系列人體本身防御,直接入血,提升血藥濃度。這其實是風險極大的治療方式,因為任何藥物血藥濃度一旦過高,就會從治病救人的毒藥變為殺人的毒藥,而由于每個人的血液總量有差別,所以同樣的藥物總量在不同的人體內血藥濃度會有差別,又因為每個人對于特定藥物的耐受程度不一樣,可能會發生同樣的藥物總量,經過輸液的給藥途徑在一個人身上起效緩慢,而在另外一個人身上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甚至威脅生命。而口服給藥途徑,則是利用了人體本身的防御機制,很大程度上保護了人體本身的安全,即便藥效強度小,藥物起作用慢,但連續服用藥物之后也能達到和輸液一樣的治療窗,并維持相應的治療血藥濃度。
所以,一般人民群眾所說的輸液比口服藥物效果好,最主要的是在說藥物起效時間的問題,而不是在討論效能、效價、藥物半衰期等,因為輸液跳過了很多人體本身應該有的吸收代謝步驟,能夠瞬間拔高血藥濃度,使血藥濃度進入治療窗口內,所以讓人感覺到藥到病除的神奇效果[2]。但由于跳過了人體本身的防御機制,輸液這種治療方式一旦稍有不慎,就會帶來嚴重后果,甚至死亡,這種例子其實每年在我國都會發生很多。而口服藥物,雖然起效時間慢,會讓病人在病痛中煎熬,但由于調動了人體本身的防御機制,更加安全可靠,并且經過一定時間的服藥,血藥濃度同樣會達到治療窗口之內,起到治療病痛的效果[2]。
并且輸液這種給藥途徑的出現完全不是為了更快更強的治療效果,而是為了適應很多生物利用度低下的藥物,例如很多生物制品,疫苗、抗體等,一旦經過人體吸收代謝,便會直接失去所有活性。在這種情況下,輸液這種跳過人體防御機制的給藥途徑便應運而生。但是在我國特殊的國情背景下,輸液這種本身不應該被常常運用的治療方式成為了首選,這值得我們深思。當然,在此筆者也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在未來疾病的治療中,如果能夠不輸液就盡量不要輸液。
參考文獻
黃秋菊,余凌云.預防性護理小兒輸液依從性及舒適度的影響分析[J/OL].按摩與康復醫學,2020(06):69-70
楊玲燕.人性化護理在門診輸液室的應用效果及滿意度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