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惠英
骨折,是十分常見的一種骨科疾病,對人類的日常活動及生活質量影響較大。骨折的發生,人們第一時間想到去醫院進行手術,然后手術成功后回到家中靜養,每天躺著不動,并且還要大補。那么,這樣做有利于病情的恢復及生活質量的改善嗎?其實,這樣做并不是正確的方法。為了保證骨折患者整體康復效果,使其盡早恢復正常的生活、工作,應當重視飲食控制、康復鍛煉?,F在,我們對骨折后的飲食、康復訓練進行如下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 骨折后應該如何控制飲食呢?
1.1 骨折后早期(1~2周)
此時骨折處瘀血腫脹,且經絡不通、氣血阻滯,為此主張以活血化瘀、行氣消散為治療原則,加速骨折愈合,與此同時,輔以清淡、易消化食物,如魚湯、瘦肉、新鮮蔬菜、豆制品等,切不可進食油膩、燥熱、酸辣等食物,另外,不可過早為患者提供肥膩滋補食物,例如骨頭湯、燉水魚等,以免延長骨痂生長時間,影響關節功能恢復。
1.2 骨折后中期(2~4周)
此時骨折處瘀腫已大部分吸收,為此,建議以和營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續筋為治療原則,同時輔以高營養食物,促進骨痂生長,例如骨頭湯、田七煲雞等。
1.3 骨折后期(超過4周)
此時骨折處瘀腫已基本全部吸收,并有骨痂生長,提倡以補益肝腎、氣血為治療原則,達到促進骨痂更牢固的生成、舒筋活絡等目的,改善骨折部鄰近關節能,使其盡早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另外,向患者提供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等,對于部分可以飲酒患者,可以向其予以適量雞血藤酒,或是虎骨木瓜酒等。
可以看出,根據患者骨折后恢復狀況,予以相應的食物,可確保患者機體健康水平,防治并發癥。除此之外,更要重視骨折患者康復鍛煉,改善血液循環,加速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復肢體功能,以達到優化骨折患者康復效果、提升生活質量水平等目的。
2 骨折后要如何進行康復訓練?
2.1 心理康復指導
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是骨折康復的重要基礎。已有多名專家指出,骨折患者保持愉悅情緒、樂觀心態及良好自信心,可有效防止骨折對機體健康的不適感,從而增強患者康復信心,積極配合鍛煉,反之,過度擔憂、思慮過度等負性情緒則會進一步加重骨折患者身體不適,降低機體抵抗力,延長康復時間。除此之外,患者、醫護人員之間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可消除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抵觸心理, 拉近彼此間距離,同時正確引導患者闡述內心想法,以及幫助患者重新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助于激發患者克服困難的決心,提高鍛煉配合度。
2.2 康復鍛煉
2.2.1 一期康復(傷后1-2周)
此時骨折處表現為疼痛明顯、腫脹、再次移位風險高等特點。為此,建議患者以肌肉鍛煉為主,以維持肌肉張力,緩解局部腫脹,防治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并發癥,促進骨折愈合,改善肢體功能。
通常情況下,指導患者在早期時盡量臥床休息,保持患肢取舒適體位,以其略高于心臟水平為宜,改善靜脈回流,并作向心性按摩,以解除肢體腫脹表現。另外,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股四頭肌肌肉等長收縮鍛煉,即在關節不動基礎上,有節奏性地收縮、放松肌肉,也就是繃勁、松勁, 從而防止肌肉粘連、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的發生,5分鐘/次,4~5次/日,在此之后,繼續進行患肢踝關節主動背伸運動及跖屈運動。
對于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建議在術后4-6小時以關節主、被動鍛煉為主,以輕輕按患肢周圍肌肉為輔,改善患肢靜脈回流,促使腫脹的減輕,甚至消退。鼓勵患者進行有效咳嗽、深呼吸,并進行上肢外展活動,以達到改善心功能、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目的,同時繼續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趾間關節屈伸活動;術后1~2周,指導患者進行肌肉自主收縮、放松活動,注意監測、記錄患者患肢的血運、腫脹等情況,以及確定有無滲血,及時發現異常,聯系醫生對癥處理。
2.2.2 二期康復(傷后2-4周)
此期,患者的韌帶、肌肉及關節、骨等組織損傷與手術切口正處于愈合狀態,且切口處的疼痛及腫脹已得到明顯減輕、骨折端有纖維連接、形成骨痂,為此,指導患者進行床上關節活動,即在患肢不負重活動基礎上,以膝關節、踝關節、足小關節的主動屈伸鍛煉、踝關節內外伸展鍛煉、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為主,隨著病情恢復狀況,逐漸過渡至下床活動,注意囑咐患者在拐杖協助下開始進行下床活動,以促進髖關節伸曲活動。對于術前長時間牽引/石膏固定的患者,建議以CPM 機鍛煉為主,逐漸過渡至關節主動功能鍛煉,結合患者耐受程度及恢復狀況,適當延長鍛煉時間、增加運動鍛煉強度,以改善患肢功能。
2.2.3 三期康復(傷后5-6周)
此期以增強肌力、鍛煉關節、擴大關節活動度、改善肢體運動功能為主,為此,建議患者加強鍛煉患肢關節主動訓練,促使患肢功能逐步恢復至正常活動范圍。
2.2.4 四期康復
此期是指骨關節已愈合至恢復全身、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時間,表現為骨折已符合臨床愈合要求,且骨性骨痂已形成,經X線檢查,可見顯影,但仍存在部分鄰近組織功能及活動度偏低、肌肉萎縮等問題。為此,以改善受累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力量、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為主。一般情況下,選擇練習抗阻力活動、加強關節活動范圍練習為主,注意患肢關節以進行主動活動、負重練習為主,與前期比較,訓練的強度、時間、次數明顯增加,盡最大限度改善各關節活動度、增強肢體正常力量,促使患者盡早恢復日常生活行為。針對部分關節、肌肉等障礙者,指導進行針對性訓練,如器械操、徒手操等,同時輔以按摩、理療、針灸等療法。
2.3 院外康復
確定患者符合出院條件時,協助患者辦理出院手續,并重點交代院外注意事項,例如飲食指導,囑咐患者在康復期間仍注意補充各種營養素(維生素、鈣、蛋白質等),平時多吃新鮮蔬菜瓜果、豆制品、肉類等,或是喝骨頭湯、牛奶等;建議患者戒煙戒酒,以免影響康復效果;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功能鍛煉方法,并發放日常功能鍛煉圖冊,同時以電話、微信等形式對其進行隨訪,以了解患者鍛煉情況及整體康復效果,針對患者遇到的困難/問題,及時予以幫助。
結合骨折后康復鍛煉相關內容,認識到康復鍛煉在骨折患者康復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總結
本文對骨折后的飲食、康復鍛煉進行了簡單的整理、介紹、分析,希望能夠引導大家對骨折后日常飲食安排、康復鍛煉的重視,以保證整體康復效果,促進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