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特產眾多,有句廣為流傳的地方民謠,簡要地點出了北海名優土特產名單:白龍珍珠龍潭沙蟲,煙樓大蠔西場車螺,潿洲香蕉公館荔枝,黨江水稻沙崗鵝……
2020年,“合浦獅頭鵝”喜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北海特產再多一張“國字號名片”。至今,北海已有合浦南珠、北海生蠔、合浦大月餅、香山雞嘴荔枝、合浦獅頭鵝等多個地域特色農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這些都是極具價值的地方名片!利用好發揮好這些“地標”產品的品牌效應,對提升北海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實現品牌強農,帶動廣大農民脫貧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北海眾多的特色產品名錄中,合浦獅頭鵝也曾聲名顯赫。據悉,獅頭鵝又稱合浦鵝,是家禽中最巨型的鵝種,被譽為“世界鵝王”,歷來聞名遐邇。其因生長迅速,體軀碩大,頭大眼小,額和臉側有較大的黑肉瘤等獨特外貌特征,狀如雄獅而得名,以其肉質優良味美稱道,一度讓北海人引以為傲。

養殖專業戶在挑選鵝苗。
“鵝肉”在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粵菜中被視為大補之味,粵人宴請祭祀必備,逢年過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素有“無鵝不成宴”之說。據稱,一只產于北海市合浦縣的獅頭鵝,如今在廣東市場價格一般在600到1000元之間,身價非常高。所以,合浦獅頭鵝一直是廣西名牌產品,享譽“兩廣”,是北海地區乃至廣西最具發展潛力的地方特色產業之一,而其中尤以合浦縣沙崗鎮最為有名。
合浦獅頭鵝是上世紀50年代初,北海市畜牧部門從廣東省引進多批公鵝與本地土種母鵝(俗稱牛屎鵝)自然雜交的產品,雜交后代體型較大,適應當地氣候條件、自然生態環境和飼養條件,經過近70年的閉鎖繁育和系統選育,逐步成為本地的優良特色品種。該鵝種具有體型大、耐粗飼、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抗病力強、產肉性能高、肉質好等優點,多年來暢銷粵、港、澳地區,銷往歐美等市場,成為國家出口食品中的一個地方名牌產品。
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是指標示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它既是知名的農產品產地標志,也是重要的農產品質量標志,是極具價值的地方名片。
據了解,合浦獅頭鵝早于2000年就被確立為廣西優良地方品種,入編《廣西家畜家禽品種志》,2001年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被認定為名牌產品。2020年,國家農業農村部發布第290號公告,北海的“合浦獅頭鵝”符合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程序和條件,順利通過專家評審,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至此,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名單中,又多了一項北海特產。
合浦獅頭鵝屬大型品種,主產于北海市合浦縣,各鄉鎮都有分布。合浦獅頭鵝品種的優良,不僅在于其獨特的外貌特征,還繼承了本地鵝以草食為主,粗生粗長的特性,十分適應北海地區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近年來,養鵝業已成為合浦各鄉鎮農民脫貧增收的重點產業,記者在合浦縣農業部門了解到,2010年,合浦曾獲“養鵝標準化生產示范縣”榮譽。2020年,合浦全縣養殖戶900戶,獅頭鵝存欄種鵝22.19萬羽,年產鵝苗和肉鵝500萬羽以上,產值過億元。通過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這個“國字號”地理標志產品,正日益成為北海合浦的一面“金字招牌”。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傍晚時分,在裊裊炊煙下的合浦縣沙崗鎮裴屋寮、雙孖、雙文等村落,村道上、小院中、水塘里,處處可見覓食游玩的鵝群,與青綠的蔗林、晚霞的村莊串聯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生態美、產業旺、百姓富的鄉村美景。這也是合浦農村常見的自然景色。
“沙崗鎮是合浦鵝的專業飼養鎮,可說是占據了合浦鵝養殖業的半壁江山。”廣西合浦榮華獅頭鵝農牧有限公司負責人蔣世國介紹,由于獅頭鵝性情溫馴,會照看門院,當地群眾視其能興正祛邪的吉祥物,故家家戶戶都有飼養的習慣,也因為沙崗鎮依山傍海,水土適宜,自然條件良好,當地養鵝產業長盛不衰。養鵝可說是當地農民的傳統專長,名聲在外,也因此涌現出不少成規模的養鵝能手、孵化專業戶,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蔣世國介紹,合浦獅頭鵝以草食為主,成年公鵝重可達8公斤,母鵝重5公斤左右,飼養70天的雛鵝也有3公斤以上。每年的9月到次年5月為獅頭鵝產蛋期,年平均產蛋30多枚,獅頭鵝以其生長速度快及產蛋量高而深受農戶們的喜愛。
據了解,目前沙崗鎮的養鵝戶以養殖蛋鵝,孵化鵝苗為主,產品銷往外地省市為多,尤其受廣東、海南、湖南、四川、江西、黑龍江和周邊縣市客商的認可。
雖然獅頭鵝是北海合浦獨有鵝品種,但長期以來農戶的養殖方式都是“單打獨斗”,沒形成大規模養殖。“保護和發展好這一地方品牌,是我們的責任。”為了讓合浦鵝走得更遠,將地方特色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形成“大產業、大家做”的氛圍,早在2014年以前,蔣世國憑著多年養殖和銷售獅頭鵝的經驗,率先在沙崗推出了“農戶+公司”模式,與農戶合作,為他們提供養殖技術及蛋品回收業務,帶活了當地鵝產業興盛發展的一池春水。

技術人員在孵化箱前檢查鵝蛋孵化情況。

即將上市銷售的獅頭鵝。

沙崗養鵝專業戶在飼養種鵝。
在該公司每份鵝蛋收購表上,都清楚地寫著不同時期鵝蛋的月收購價,每個可孵化鵝蛋的收購價平均達50元,最高價格達到80元/個。“這樣的收購方式,保證了養殖戶的利益,讓農戶每只鵝每年產蛋收益比市場高出上百元。”蔣世國說。
由于養殖合浦獅頭鵝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周期短、效益高、市場前景好的特點,加上收購價格有保障。作為獅頭鵝天然養殖場的合浦縣沙崗鎮,近年來,更充分利用沿海、沿江,山塘眾多,地域廣闊,水草資源豐富的地域環境優勢,通過種鵝孵化、飼養等形式,加上國家產業政策的有力扶持,養鵝數量不斷遞增,許多村民辦起了養殖場,從各家各戶零散放養逐步向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如今,沙崗鎮的養鵝產業已初步形成產業化經營,全鎮有規模的獅頭鵝養殖戶就有222戶,存欄鵝6.58萬多羽,形成了種鵝—孵化—肉鵝—飼料—加工一體化生產。飼養獅頭鵝這個傳統產業,已成為該鎮農民脫貧增收致富的重點支柱產業。
從開始三五只的家庭散養到現在的百千只專業飼養,飼養合浦獅頭鵝讓當地農民收獲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合浦縣也在這幾年間涌現出一批批走在“潮頭”的牧鵝專業戶,沙崗鎮的返鄉青年農民陳何春就是其中之一。
“一只鵝一年一般能產30枚鵝蛋,一只鵝所產的蛋能賣300塊錢,那100只鵝就有30000元。”2011年,從武漢交通學院畢業的陳何春回到家鄉,從父母手中接下10多只獅頭母鵝。他通過不斷地取經摸索,交流學習,逐漸掌握了一套“育鵝經”。近10年間,他的鵝場已發展到現在的年飼養種鵝800羽,年純收入過10萬元。
沙崗鎮裴屋寮村村民潘廷遠一家因病致貧。2015年在鎮村干部和扶貧工作人員的支持幫扶下,潘廷遠加盟該鎮的眾興種養農民合作社,當年飼養了100多只獅頭種鵝,翌年通過賣蛋孵鵝苗,純收入3萬多元。從2016年到現在,這個昔日的貧困戶僅飼養獅頭鵝就獲得純收入10多萬元,家里建起了新樓房,成功脫貧摘帽。
沙崗鎮雙文村村民王興啟,父親殘疾,母親長年體弱多病,作為家中獨子的他依靠種地、打零工維持生活。國家精準扶貧政策進村以來,自強不息的王興啟通過村“兩委”組織的考察學習和技術培訓,掌握了飼養合浦獅頭鵝的技術,靠代養種鵝于2018年成功實現脫貧。“每羽種鵝可年產蛋30多枚,按照每枚30多元的價格保守算,每羽種鵝年收入在千元左右,200羽種鵝年收益就有12萬元。”去年初春,有了經驗和自信的王興啟湊齊4萬元,投資購入200羽獅頭鵝,信心滿滿地開啟了他的創業之路。

海城區赤西村吸引游人前來觀光。
這些脫貧故事,是北海開啟生態養殖,實現品牌強農,帶動廣大農民脫貧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