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 甘劍偉

從2002年起,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沼氣工作者范再武參與農村能源建設,負責隆林農村沼氣池施工,并于2013年起承擔隆或鎮滴巖村沼氣服務網點負責人。他十八年如一日,勤勤懇懇服務農村沼氣建設,探索沼氣建設發展新模式。
2019年7月,范再武獲得神內基金農技推廣獎,這可是農業農村部組織評選的獎項。隆林各族自治縣農村能源辦主任周格說,老范是沼氣池技術專家,為沼氣池推廣做出極大貢獻,沼氣用戶都說他就是崎嶇山路上的一盞明燈,照亮了千家萬戶。
范再武開皮卡車從隆林縣城到新州鎮馬雄村檢修沼氣池,單程花了一個半小時,同行的人抱怨車開太慢了。范再武說,現在修了水泥路,已經比以前快多了。
現年56歲的范再武,是隆或鎮滴巖村姚家屯農民。高中畢業后,他組建了一個建筑施工隊,修建農村房屋、農村水渠和村屯道路等,2002年轉行建造沼氣池,一干就是18年。
2006年,范再武從眾多的沼氣施工隊伍中脫穎而出。當年,沙梨鄉洪安村要建一座28立方米的中型沼氣池,沼氣池造價較低,而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很多施工隊參與投標,但很多人看到現場后搖頭走開。
范再武迎難而上,承接了施工任務,通過改裝沼氣池模板,按時按質完成工程,一時“聲名雀起”,從此一心一意干沼氣。老范為人老實,從不偷工減料,受客戶歡迎。那幾年,廣西大力推進沼氣建設,工程量大,老范拿出所有家底制作了10套不同規格的沼氣池鋼模,承接了227個沼氣池建造工程。
隆林山高坡陡,公路彎曲不平,農民居住分散,建沼氣池十分不易,建筑材料和模具的運輸就是其中的難題,老范常用的辦法是三輪車拉到山下,再改用馬馱,為節省運費,他經常用肩膀扛。地埋式的沼氣池施工也不太順利,有時候挖著挖著就碰到堅硬的大石頭。
沼氣池建設步伐放緩后,市場份額逐步減少,剩余的都是些“難啃的骨頭”,分布在山高路遠的村落,大部分沼氣池施工隊迅速轉向農村房屋建筑,到最后只有老范堅持“一條道走到黑”,彎彎的山路上時常出現老范肩扛模具的身影。
范再武不僅承接建造工程,他還得管護。哪里的沼氣池出了問題,他騎著輛摩托車趕去,風雨無阻。有幾個當初與他一起干沼氣的包工頭外出承包工程賺了錢“衣錦還鄉”,老范不眼紅也不后悔。他說:“搞沼氣池工程雖不能大富大貴,但也有不錯的收入。”
2014年,自治區農村能源辦主任張健軍到隆林開展“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活動,同時擔任自治區林業廳扶貧工作隊隊長。張主任推行沼氣扶貧模式,既可清潔又能美化鄉村,他引進便捷式新型沼氣池,創造了協議管理的“隆林模式”,貧困戶只需出資1000元建池就可使用大量的沼氣,且用了沼氣還享受補助,“沼氣熱”再次席卷隆林。由于技術過硬,范再武又迎來發展良機,幾乎承攬了所有沼氣池的施工及后續管理業務。
便攜式組合沼氣池占地面積少,安裝方便靈活,出料方便、產氣快,產氣率高。范再武現在負責所有戶用型、小型組合式沼氣池的安裝、管理、維修及后期服務工作。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至2018年,范再武共在全縣范圍內建設安裝新型沼氣池超過500座。項目受益人口超過3000人,按照一座戶用沼氣池每年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在800~1000元計,產生的經濟效益已超過50萬元。
范再武成立了沼氣服務公司,分設了多個服務網點。經過多年的扶貧攻堅,隆林各族自治縣的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村屯間的道路暢通。老范說:“現在修建沼氣池不再用馬馱人扛了。”
在建池和管護中,老范愛動腦子,他的一些“小發明”和“小建議”卻成突破沼氣發展瓶頸的利器。
2002年10月,隆林各族自治縣農村興起修建沼氣池,范再武開始承接沼氣池施工業務。他邊學邊干,當時用的是土方法,要先往地下開挖,挖好池坑后才用毛石砌池墻,在池內架起木板用泥和沙做拱模,才能澆筑拱蓋。修建一座沼氣池,往往需要花大半個月的時間,費時又費力。
很多農戶覺得修建期太長,放棄了修建計劃。范再武以為自己的技術出現問題,就到其他施工隊學習取經,結果全縣的情況都一樣,由于這個原因,修建沼氣池的農戶寥寥無幾。
怎樣縮短工期呢?范再武不氣餒退縮,邊做邊總結經驗,探索研究。在一次又一次的施工實踐中,他制造了用木模替代了毛石砌墻的工序,發現木模不耐用又制造了鋼模,效果極好,工期由大半個月縮短到幾個小時,沼氣池的質量也越來越好。放棄修建計劃的農戶又紛紛重新報建,“范氏鋼模”由此風靡全縣,鄰近西林等縣的施工隊也前來取經,還邀請范再武到實地指導。
2018年,在推進便捷式沼氣池使用過程中,很多用戶反映通過增壓泵輸送沼氣,在停電后無法使用。此時的老范看到張健軍主任正忙著給貧困村安裝太陽能路燈,腦子里冒出一個想法:如在沼氣池上安裝能產生電的光伏板,用戶就不用再為停電發愁了。他把想法向張主任匯報,很快得到了支持。2018年,第一個試點獲得成功,2019年將逐步推廣。
“干一行愛一行,”隆林縣農村能源辦主任周格說,老范憑著一股想干事、干成事的勁,專心施工和管護研究,從而成為一名優秀的沼氣工匠。
盡管從實踐中提升了技能,范再武并不驕傲,除不斷與同行交流學習外,還抓住機會參加培訓和比賽, 2007年8月份,他積極參加隆林各族自治縣林業局舉辦的首屆沼氣技能生產工培訓班,取得初級技能職業資格。兩年后他又參加第二批沼氣技工培訓班,取得了高級技能職業資格。2013年3月,他帶領的隆林代表隊參加廣西沼氣生產工技能比賽,以優異成績進入決賽,同年12月,又參加廣西第一屆沼氣生產工技能大賽獲團體銅牌。
范再武先后獲得“全區農村能源技術能手”和“全區十佳沼氣技術能手”等許多榮譽,但他不忘初心,積極宣傳沼氣池的好處,熱心為廣大村民提供服務,協助指導農戶挖坑、放樣、施工,教會農戶使用、維修及后期服務工作,對上門咨詢的用戶,他積極主動解答。
隆或鎮滴巖村姚家屯位于巖溶山區,峰巒林立,山上雜木高大茂密,山下小河流淌。幾年前,范再武已在隆林縣城買了一套商品房,卻形如旅館極少居住,他長年居住在老家,不只是留戀家鄉的美麗,更多的是對“試驗田”的牽掛。
范再武在老房子旁建造了一個1.5畝的豬圈,養殖2頭母豬和8頭肉豬,豬圈的東面有兩座沼氣池,一個是地埋式老池,一個是便捷式新型沼氣池,共16立方米,新型池的排料管一直接到村頭的水田邊。豬糞等投入沼氣池,沼氣池產出的沼液、沼渣施用在田里,一年種植1季水稻,水稻收割后種植蔬菜。
2020年,老范每年賣小豬20頭,收入4萬元,肉豬8頭收入4萬元,共收入8萬元。種植水稻1.5畝,產量1200公斤收入8000元,蔬菜收入4200元,共收入1.22萬元,合計收入9.22萬元。
這就是老范的“試驗田”,項目名稱“小規模沼氣池綜合利用示范,”小目標是實現養殖-沼氣-種植循環綜合利用,提高農村庭院經濟效益;大目標是以沼氣池作紐帶帶動農村養殖、種植業發展,同時解決農村生活能源使用問題,改善農村生態、生活環境,增加農民收入,助力脫貧攻堅,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老范的示范項目產生了影響,村里有沼氣池的農戶,以沼氣池為紐帶帶動種養業發展,提高了農戶收入。
范再武堅信以沼氣為紐帶的“種植+養殖”發展模式適合當地農村的發展,因為種養殖是當地農戶維持生活的方式。農村沼氣是國家鼓勵和扶持的民生工程,作為一個普通農民,老范卻不斷地探索農村沼氣發展的理想模式,這份執著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