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啟揚

從BAT三家的資源稟賦來看,它們的地圖業務都有比較高的起點,三方應該是“旗鼓相當”的對手,可在面向C端的地圖導航領域,呈現給我們的印象卻是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是賽道中最耀眼的兩個主角,騰訊地圖悄無聲息地掉隊了。
事實上,除了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去年華為、滴滴出行和美團等巨頭也先后宣布入局地圖賽道,相比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這些玩家的實力也不容小覷,擺在騰訊地圖面前的形勢不容樂觀。
短短幾年時間,騰訊地圖為何會與友商們產生如此巨大的反差?筆者認為其中原因有三個。
首先,從驅動地圖業務發展的技術能力來看,百度具有天然優勢,高德次之,騰訊排在最后。
一般來說,用戶使用地圖導航都是從搜索目的地開始,因而搜索結果的滿足速度、搜索結果的準確度等指標是地圖非常重要的技術維度,此外有數據顯示地圖搜索業務可占搜索引擎流量的20%,百度的技術基因及用戶轉化上的優勢在地圖業務上顯而易見。

高德作為專業地圖廠商,之前就有很深的用戶積累,被阿里巴巴收購后,通過阿里巴巴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資源,其業務布局不斷向縱深擴展,使得用戶的使用場景更加豐富,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競爭壁壘。
反觀騰訊,雖有有巨大的社交流量,但主業務流量無法對地圖進行有效導流,生態場景也未完全建立起來,因而在于前兩者的競爭中一直處于劣勢。
其次,騰訊自身對地圖業務的定位上,更多將地圖作為一項防守型業務來看待,并沒有投入太多資源予以支持。
騰訊的核心業務是社交與游戲,騰訊地圖誕生的背景也是為《微信》、QQ這些社交產品提供位置服務,再加上騰訊的賽馬機制,在2014年時曾花費11.73億元入股老牌地圖廠商四維圖新,在想象空間更大的高清地圖領域完成了布局,騰訊地圖的地位就顯得略為尷尬,在沒有合適的破局窗口,或者在技術與業務模型層面沒有可以改變市場格局的創新之前,騰訊地圖在內部很難獲得與主營業務相匹配的資源支持。
最后,騰訊地圖的體驗相比高德地圖和百度地圖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這里說的差距不光是前面提到的對目的地搜索結果的速度和準確率,還包括導航過程的準確性,地圖生態提供服務的便捷性、地圖的更新速度等。
網上有很多對各類導航軟件的吐槽,《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被吐槽的帖子很多,《騰訊地圖》幾乎被忽略,這或許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騰訊地圖》在體驗上的問題:《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的體驗無法做到盡善盡美,《騰訊地圖》可能更加糟糕,甚至不能與前兩者進行比較。
騰訊地圖與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的差距顯而易見,可是這代表騰訊地圖就沒有任何機會了嗎?筆者認為隨著自動駕駛、車聯網的普及,以及借助騰訊生態內部的輔助,騰訊地圖還是有不少逆轉的機會。
地圖是騰訊的“防守業務”,那么作為未來的流量入口,自動駕駛和車聯網在騰訊的戰略中絕對不會被“邊緣化”,事實上,除了投資四維圖新之外,騰訊還接連了投資了蔚來汽車、收購了特斯拉5%的股權,投資了生產電動飛行汽車的德國航空空手Lilium等,在自動駕駛和車聯網方面,騰訊還親自下場參與“搏殺”。
早在2016年,騰訊就成立騰訊自動駕駛實驗室,聚集了一批自動駕駛領域的知名專家,在360°環視、高精度地圖、點云信息處理與融合定位等前沿領域都做了嘗試和探索。2017年的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騰訊車聯推出了“AI in Car”系統,基于騰訊在安全、內容、社交、大數據等生態優勢,為合作伙伴提供生態能力引入和定制化解決方案。2019年則推出了“車載微信”,成功地將微信生態引入車聯網。
微信小程序即走即用的特點是當前最適合車載場景的服務應用解決方案,《騰訊地圖》通過“車載微信”,以小程序的形式“上車”,可以很自然地形成了一條用戶轉化的鏈路。
2019年11月15日,首款搭載“車載微信”的量產車型第二代傳祺GS 4上市。此外,長安CS75 Plus、哈弗F5等車型已與“車載微信”達成合作,吉利的GKUI系統也在探索“微信上車”的合作。不同于手機版的《微信》,車載微信采用全語音交互的方式,并且結合駕車特定場景的使用習慣,對產品邏輯進行了重新的設計。
騰訊地圖作為“微信生態”的一部分,可以說,只要做好用戶體驗,依托“車載微信”的強大入口,或將具備與百度地圖、高德地圖一戰的實力。
另外,在功能上進行創新,將地圖變成一個高頻使用的工具。該從哪個方面突破呢?筆者認為上下班時的交通擁堵預報與交通規劃或是不錯的切入點。
現在地圖導航軟件預報擁堵路段和提綱繞行方案已是基本功能,但我們一般去陌生地方才會使用地圖,這也意味著地圖導航軟件的打開頻次不會太高,在我們熟悉路況的上下班高頻需求的場景中,我們并不會打開地圖導航軟件,此時,如果將地圖導航軟件的被動式服務變成主動式提醒,對上下班路線的路況進行播報并規劃出最佳的行駛路線,地圖的商業模型都有可能因此改變。
最后,同樣是做本地服務,用滲透生態的“液態打法”去對抗百度地圖、高德地圖構建生態的“固態打法”。

地圖從單純的定位導航功能向本地服務平臺方向進化是地圖發展的趨勢,現在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的打法都是圍繞地圖做加法,以地圖定位導航的核心功能為圓心來構建地圖生態,就像固守陣地一樣,不斷加筑工事,力求讓陣地更加牢固難攻。
騰訊地圖再走同樣的路徑,不體現出差異優勢,則永遠無法實現超越,如果用“反木桶原理”來看待這個問題,則不補短板,持續加注長板,將長板加到足夠長度,形成自己的特有優勢或可另類突圍。
目前騰訊地圖的最大倚仗還是騰訊的生態,除了《微信》、QQ這兩大國民級的APP之外,《大眾點評》《58同城》和《京東》等所有可以用到地圖服務的產品都可滲透進去,如果能達到朱熹所說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境界,騰訊地圖的“逆襲”之路也就不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