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z
前段時間,關于外賣APP可能“偷聽”用戶的猜測引起諸多關注和討論。雖然相關企業很快否認,強調“監聽用戶日常對話并做信息分析”是一種無端猜測,并沒有相應產品設置,但此類討論依然顯示出大多數用戶對APP等網絡應用的愛與恨:既希望更便捷、“更懂我”,又擔心泄露太多隱私信息,以至于“太懂我”。
近日,金融類APP引起廣泛討論,它們所涉問題包括私自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取權限、賬號注銷難等。其中,《飛貸》因“不給權限不讓用”問題被大量用戶吐槽。筆者下載《飛貸》體驗后發現其確實存在這一問題。具體表現為:下載完成打開《飛貸》后,啟動頁面會彈出“個人信息保護提示”,并稱用戶在使用《飛貸》時,其將收集使用用戶設備信息用于提供相應服務,其中可能會獲取用戶位置等信息。當筆者點擊“不同意”后,便無法打開《飛貸》,并出現了閃退情況。
事實上,相關法律規定“因用戶不同意收集非必要個人信息或打開非必要權限,拒絕提供業務功能或要求用戶一次性同意打開多個可收集個人信息的權限,用戶不同意則無法使用”等行為可被認定為“違反必要原則,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
此外,據《飛貸》提供的《隱私政策》顯示,它收集用戶的個人信息包括手機號碼、身份信息要素、個人敏感信息、設備MAC地址、設備型號、操作系統、唯一設備標識符、登錄IP地址、軟件版本號、接入網絡的方式、類型和狀態、APP崩潰日志信息等。《飛貸》稱,此類信息是為用戶提供服務時必需收集的基礎信息。
我們可以看到,《飛貸》收集信息太多且沒有逐條列出信息收集目的而是籠統帶過,專業術語太多讓普通人無法理解,收集手機號碼、身份信息的目的不明確、不具體,這些都需要做出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