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曠
在海底撈漲價一事引起網民瘋狂議論之時,4月7日,福布斯發布了2020年第34期“全球億萬富豪榜”,其中,海底撈創始人張勇仍然位列新加坡富豪榜榜首,而他的妻子舒萍在新加坡富豪榜上排名第六。
其實早在去年8月,張勇就以138億美元的身家,擊敗了位居榜首10年的遠東機構黃氏兄弟,成為新加坡首富。而根據最新的榜單,張勇、舒萍的身家分別為110億美元和27億美元,所以,當外界紛紛擔憂海底撈受疫情影響平均每天損失超8 000萬元時,張勇的財富實際上沒有縮水很多。
為什么會這樣呢?大概和海底撈豐厚的現金儲備有關。根據海底撈2019年財報數據,海底撈截至上一財年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22.22億元,而且去年在中國香港上市時,海底撈募集了72.7億港元的資金,約合人民幣65.58元。
關鍵是海底撈前不久還得到了一筆可觀的貸款數額—從中信銀行和百信銀行獲得的21億元。
哭窮的,可能不窮,西貝也是如此。
疫情伊始,西貝董事長賈國龍一句“倘若疫情在短時間內得不到有效控制,西貝賬上的現金貸款發工資只能撐3個月”,引發了餐飲行業的集體恐慌和消費者的普遍擔憂。但如今,賈國龍不用擔心西貝撐不下去了,繼獲得浦發銀行5.3億元授信之后,中國農業銀行也給予了西貝2.5億元的中短期授信。
頭部企業“哭窮”有用,但整個行業更多的是無處可哭的中小餐飲門店,它們既缺乏外來的資金支援,也沒有漲價的話語權。
豪蝦傳創始人蔣毅在朋友圈寫道:“餐飲行業復工后面臨的第一個嚴峻考驗,就是食材成本漲起來后,要不要漲價的問題。不漲價利潤將被壓縮,漲價吧又面臨競爭的超級壓力。”他的擔憂沒有錯,疫情之后,消費者需求旺盛,但無奈購買力沒有提升,一旦漲了價,很有可能讓原本就減少的顧客更少了。
漲價與否,是一個足以致命的選擇,而讓餐飲老板們更為難的是選擇退出還是繼續。一位餐廳老板表示,“我們正在跟商場談退租,可商場非要求重新開店,我們害怕沒人流量不敢開,商場又說不開業就不退我們押金。”
海底撈漲價之后,消費者怒其把損失轉嫁到自己身上,同時也隱隱擔心是否會引起整個餐飲行業跟風漲價的趨勢。但實際上,自餐飲企業逐漸復工后,很多人已經發現身邊常去的餐廳或飯店正在小幅漲價或變相漲價。


而且,從微博上看,討論餐廳復工之后價格上漲的消息比比皆是。
不過,與海底撈的漲價不同,在消費者接受范圍內的小幅度價格變動,我們可以稱之為恢復性調價。調價有升有降,更能顧及消費者的購買力,而純粹的漲價多是一些擁有話語權的頭部餐飲企業的“游戲”。
縱觀這場“漲價”,無論是海底撈、西貝還是喜茶、瑞幸咖啡,多多少少都帶有網紅屬性,服務體驗、文化內涵或是品牌形象讓它們擁有了產品溢價的空間,也有了提價的底氣。
只是今時不同往日。在當前“報復性存錢”重于“報復性消費”的市場環境下,海底撈們所掀起的這一輪漲價風潮,不但有可能把消費者推向競爭對手,而且也會讓我們重新審視流行所賦予這些網紅餐飲的價值,是否真的值得如此高昂的溢價。正如很多網友直觀所說:非要去海底撈吃嗎?巴奴、小龍坎、潮汕牛肉火鍋難道不香嗎?
這其實也是對商業模式的質疑:在未來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服務溢價還能否持續撬動購買力下降的消費者?
關于這一問題,此次疫情中的“漲價”事件已經暴露了不少。一是,在未來線上化轉型逐漸成為實體產業的趨勢下,海底撈的服務溢價卻絕對依賴于線下場景;二是,在不合理的價格面前,再好的服務也只會讓顧客心塞。
當然,這都是后話,現在海底撈最迫切的或許是挽救消費者的信任。
與原先鼓吹的“報復性消費”相反,海底撈以及西貝漲價引起的輿論情緒,直接印證了消費市場的低沉,而這也隨之帶來一個問題:又一輪的消費降級即將來臨?
3月24日,康師傅發布了2019年財報,在穩健增長的財務數據的加持下,其股價開盤走高,截至收盤大漲9.03%。實際上,從疫情暴發后,康師傅的股價一直增高,從2月3日到3月3日,短短一個月的時間累漲了近10%。



無獨有偶,在疫情影響之下的一個多月,涪陵榨菜的股價也漲了,漲幅最高達40%。
僅從方便面和榨菜銷量猛增推斷出消費降級未免有些武斷,畢竟疫情之下餐廳暫停營業,這些便利性食品一定程度上就成了剛需,但有一點需要了解,除去疫情影響,方便面和榨菜的銷量本來就在連年上漲。更何況,如今餐飲企業已經大規模復工,消費者對泡面的熱情并沒有消退。
據統計,全國14萬家便利店全面開業后,除了口罩、消毒液、洗手液之外,泡面仍是便利店最受歡迎的商品。這和疫情防控期間形成的習慣有關。眾言研究院對疫情防控期間中國人習慣的一項調研顯示,疫情在無意中改變了不同代際的原有生活習慣:被迫待在家里的“50后”開始養成了視頻聊天和網購的習慣,而依賴外賣的“80后”和“90后”則在疫情之下養成了自己買菜做飯的習慣。
其中“80后”自己做飯的習慣養成率和留存率均在65%左右,“90后”中則有56%的人養成了自己做飯的習慣,其中的66%表示會在疫情之后繼續自己做飯。
一般來講,我們會認為疫情防控期間形成的習慣是短暫的,一旦生活恢復正常,這些習慣立刻會被原來的習慣取代,但事實或許不是。一方面,不少人會覺得自己做飯的感覺挺好的,健康且環保,另一方面,物價漲了,餐廳消費高了,可工資卻沒漲,生活成本的壓力迫使我們主動延長了習慣。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兩個月沒吃火鍋,兩個月沒喝奶茶,兩個月沒收快遞,突然感覺也沒啥不習慣。
不管是消費低沉還是消費需求的抑制,實則都是消費降級,而消費降級對整個餐飲行業的恢復,無異于增加了更多的阻力。所以,這個時候,如何激發消費熱情比如何把損失找補回來更具有長遠價值。
這實際上也是其他大多數餐飲企業的共識:“把運營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并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漲價或不漲價,是商家的選擇,去或不去,是消費者的自由,只是在今年這個特殊時期,若是因為漲價使消費者和商家對立,終將導致雙輸的局面。如此一來,餐飲企業何時又能迎來“報復性消費”,消費者又何時能快快樂樂地享受一頓正常的美食呢?
而且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消費者只會越來越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