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品牌占比方面,彩電市場相比其他類別更加“平均”,國內市場為首的海信與小米的占比都在20%左右,而創維與TCL份額相近在15%左右,剩下的30%由其他品牌瓜分。
對比海爾在冰箱和洗衣機市場分別占比25%以上,格力在空調領域占比超30%,彩電市場的“寡頭”還未顯現。
小米能夠成功“搶灘”第一梯隊,一方面確實是因為布局早,2013年時小米就已經進入了電視市場,另一方面也說明市場對于非傳統電視品牌的接受度很高。
像華為、小米和OPPO等手機品牌在技術領域,已經收獲了市場認可,至少它們的相關電視產品并不會因“跨界”而出現質疑,打個比方,創維的老板投資造車,市場可能會想靠不靠譜?但是手機品牌做電視則不會有這方面的顧慮。
在“忐忑”中的電視行業也不是全然沒有好消息,如疫情期間,線下銷量雖然大跌,但也因用戶大規模回歸客廳,使得2020年第9周線上銷量零售同比增長了16.03%,彩電也是這一時期所有品類家電中唯一不降反升的存在。不僅如此,其中還有一個單獨品類突然火爆了起來,那就是“激光電視”,據中怡康2020年3月2日~3月8日的數據顯示,激光電視在線上的零售量同比暴增高達2 112.5%之多。
對比傳統LED電視,激光電視有幾個特點:一是,LED電視價格往往隨著屏幕大小成幾何倍數增長,而激光電視性價比更高;二是,激光電視采用的是漫反射成像,對于用戶眼睛更加友好;三是,激光電視更加節能,同樣尺寸的產品同時間內激光電視的電量消耗僅三分之一。并且激光電視與智能手機的操作方式相近,這對于手機品牌而言也是優勢所在。
有消息稱,部分手機品牌已經將目光放在了這一領域,畢竟與LED電視相比,激光電視還剛起步,雖然像海信等品牌已經推出了相關產品但顯然在這一領域,留給手機品牌的空間更大。
手機品牌所具備的最大優勢在于其龐大的用戶基數,在“單屏”需求越來越無法滿足用戶時,“第二屏”的重要性凸顯。
這里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即兩個屏之間能否良好地實現互動?且這已經成為用戶在購買智能產品時的一個重要考量。也是基于這一點,可以看見目前各大家電品牌在IoT賽道都是以“開放生態”做布局,敞開大門歡迎各路人馬。特別是與手機品牌之間的聯動,各家都非常積極。
然而如手機品牌因為先天占據了“手機”這一品類,可以“廣交朋友”,卻又沒有那么必須,“全品類”一詞在手機品牌上更為恰當,它們要做的只是想辦法如何將手機用戶轉移到家電產品上,難度上要小很多。
整體而言,以小米、華為為代表,手機品牌已經逐漸在電視市場殺出了一條路,當然傳統電視品牌肯定也不會坐以待斃,可以預見接下來行業競爭還會非常激烈。
雖然在“小屏”到“大屏”這條路上,手機品牌都是選擇了從電視開局,不過各品牌間在玩法也存在一些差異。

如最早進場的小米,它走的路子與傳統電視品牌類似,在供應鏈方面也與傳統電視品牌差異不大。面板方面,小米分別由LG、三星、華星光電供貨,芯片是由晶晨股份提供,而晶晨也是TCL與創維的供應商,而在銷售方面,小米電視產品也延續了“性價比”的一貫路線。
再到華為,雖然生產電視,但華為的定位卻非“電視”,就像余承東曾表示“華為不會做傳統的電視產品”。華為的“電視產品”在稱謂上也“獨樹一幟”,目前華為的“電視產品”被命名為“智慧屏”,但其實也就是智能電視,至少在功能和操作上與其他智能電視也沒有太多改變。
在供應鏈方面,最為不同的在于芯片,華為智慧屏產品是使用的三大自研芯片,分別是麒麟AI芯片、鴻鵠智慧顯示芯片和凌霄Wi-Fi芯片,這也是華為的優勢所在,在經歷之前的一系列事件后,華為深刻體會到了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且自研能力讓華為具備了從終端到配件的垂直整合能力,這是其他手機品牌不具備的能力。
而一加在電商市場上的“套路”與手機一致,都是采用的“曲線救國”方式,即都是從海外市場出發。去年9月一加在印度推出了自己的電視產品OnePlus TV Q1和OnePlus TV Q1 Pro,卻遲遲未能在國內上市。
去年據一加創始人、CEO劉作虎透露,一加電視將爭取2020年在國內發布,但也只是“爭取”,其他信息一概沒有。除去在硬件以及軟件上的一些問題,遲遲未能在國內上市,可能在于兩個方面。
一是市場環境,國內市場的競爭強度除去傳統家電品牌、跨界品牌外,還有來自海外品牌如三星、LG、索尼的競爭,而一加在營銷上并不“擅長”,如很長一段時間國人都不知道一加手機在海外市場有多“靚麗”,所以同樣是定位高端市場,一加電視在品牌方面卻沒有優勢,甚至處于劣勢。
二是價格,因為是定位高端市場,一加電視的價格并不“親民”,兩款55英寸的產品在印度市場的發售價分別為69 900盧比和99 900盧比,約合人民幣7 000元及10 000元,而這一價格區間在國內最高可以買到75英寸的產品。基于這兩點,讓一加電視在國內市場還缺乏競爭力。
無論如何,手機品牌在電視市場的差異性模式隨著更多品牌的進入,可能還會呈現出更加的多樣化,至于最終隨著“跨界”的玩家越來越多,將使電視市場的水變得清澈還是更加渾濁,相信不用太久就能清晰。
最后,手機品牌的進入能否給電視行業帶來新的改變?筆者認為,主要可能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隨著手機品牌對于高端、新型產品的投入,在激發“鯰魚效應”的同時,有可能將激活見底的產品價格,畢竟以目前手機品牌的電視產品價格來看并不低。
二是,智能手機的玩法或將改變用戶對于電視產品的固有觀念。有分析人士做了一個對比,1部iPhone 11 Pro的錢能夠買到8臺電視,買當然能買,不過以最低的電視價格對標最高的手機價格,有些極端。就以2019年的彩電市場均價2 809元來看,1部iPhone 11 Pro依然能夠“換到”2臺~4臺電視。然而,在換購率上,手機產品是2年~3年,而電視則在5年~10年,甚至更長。
手機品牌通過渠道、營銷等能力,能否改變電視產品換機頻率,這一點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