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蟲
促使企業降薪和裁員的直接原因是現金流緊張,難以維持正常開支。而現金流緊張則是源于企業復工一再被迫延遲,業務無法正常開展。
截至發稿前,除湖北省以外的地區,大部分都允許企業在符合要求的情況下復工,但情況并不算樂觀。
企業最現實的困難是防護物資短缺,國內產能和產量仍不能滿足現階段全面復工的需求。防護物資分為設備和易耗品兩類,前者如額溫槍、消毒器械等,后者如口罩、消毒液。前者一次購買可重復使用,緊張狀況正在緩解;而口罩、消毒液屬于需求旺盛的消耗品,供給雖有跳躍式增長,但仍處于短缺狀態。
以口罩為例,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3月2日的消息,目前國內產能和產量突破了1億個。而我國的就業人口高達7.8億人(2019年國家統計局數據),即便每天每人用一個就消耗近8億個,缺口仍然非常巨大。
因此,目前只能優先保障醫療、水電、交通和通信等基礎產業,以維持國計民生最低水平的正常運轉。
現在口罩供應鏈的瓶頸在原料熔噴布環節,其生產規模門檻遠比口罩廠大得多,投資大周期長,短期內難以提升。也就是,即便繼續擴大口罩產能,短期內口罩的實際產量提升仍非常困難。在產能全面征管的情況下,企業想采購足夠數量的口罩等防護物資并不容易。
其次,目前復工風險仍然較高,企業主擔心遭受更大的損失而不敢復工。2月,多地相繼傳出了復工企業發現感染者的消息,個別感染者導致整棟辦公樓被隔離封閉。截至發稿前,最新的一個事件發在生合肥,3月2日合肥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通報稱,轄區內某企業發現一例感染者,密切接觸者167人被集中隔離。
通常情況下,員工的隔離成本將由企業承擔,對于本就現金流緊張的企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員工感染導致企業被封閉隔離,反而使得復工實際時間推遲,落后于競爭對手,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
企業主比較矛盾,一方面確實急于復工、愿望迫切,另一方面擔心風險不敢復工。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復工,可能需要等到疫情徹底過去。



這意味著,大多數企業至少要熬過四個月的斷檔期(1月~4月)和隨后至少兩三個月的爬坡期(5月~7月,不同行業的整個產業鏈從啟動到恢復,需要不等的時間)。這段長達半年的時間內,企業無法獲得收入(或收入非常有限),卻仍需要承擔房租、工資、五險一金和貸款本息等龐大的基本開支,其現金流壓力可想而知。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的主體,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5%。早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北京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公司一項對1 435家中小企業的調查顯示,84.91%的企業賬上現金余額維持不到3個月,能維持6個月及以上的企業只有9.27%。即使是大企業,現金流充足維持6個月以上的也并非多數。前面提到的那些裁員、降薪企業,其實都屬于大企業范疇。
也就是說,如果不緊縮開支的話,大多數企業都不容易度過難關。而企業能做的選擇非常有限。房租往往是長約,即便現在能夠解約也未必能搬遷,可能性不大。而稅收和員工五險一金以及銀行貸款等,具有法律強制性,除非政策或合同調整,否則也無法減少或緩交(好在各地出臺了一些減免社保金的政策,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資金緊張)。
停工或半停工狀態下的其他開支本來就少,企業真正有效緊縮成本支出的方式,就只有降薪或裁員。
國內企業非常避諱裁員二字,似乎裁員與企業經營不善、難以為繼畫上了等號。一旦某個企業有裁員消息透露出來,它們往往第一反應是否認三連的辟謠式公關。因此,我們看到國內企業的消息多以降薪為主流。
降薪的好處明顯,在無需裁員的情況下就能實現緊縮開支的財務目標,有利于樹立一個與員工共渡難關、具有較強社會責任感的品牌形象。
降薪中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做法,那就是凍薪。所謂凍薪,就是常規的晉升加薪計劃被凍結,原本要漲的部分都不漲了,在某個時間段內保持員工工資標準不變。凍薪對員工收入的影響較小,適合具有相當實力的企業。
大多數企業的降薪,則是在現有的工資基礎上下調。考慮到公平因素,企業降薪往往是按級別(比如管理層和普通員工等)統一標準下調薪資。以優信二手車為例,一般員工的降幅在20%~30%,高管降薪幅度高于40%。這樣一來,外界形象固然良好,降薪的弊端卻無法忽視。其一,初期大家意見不大,但時間一長容易造成士氣低下,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感削弱。其二,在沒有業績提成的情況下,集體降薪的做法與大鍋飯無異,不利于員工間的良性競爭。其三,由于實際收入下降較多,一些能力強的員工容易被競爭對手以較低成本(高于其現有薪資)“挖走”,最后留下來的往往是能力平庸的員工,從而造成人力資源競爭力下降。
裁員的利弊則正好和降薪相反。它有利于優勝劣汰的良性競爭機制,留下的基本都是不可缺少的優秀員工,而裁掉多是能力較差或是工作不努力的員工。這樣就會對全體員工產生正向的激勵,留住的員工士氣更高,對公司的凝聚力增強,有利于保持和增加企業競爭力。
除了擔心負面公眾影響外,企業較少裁員的原因是裁員的成本較高。現行勞動法規定,企業主動辭退員工應按工齡年限進行補償,業內通常采用略高一些“N+1補償方案”,這將占用當前本來就非常寶貴的現金流。無力裁員,可能是一些企業轉向降薪的重要原因。
無論是凍薪、降薪還是裁員,主要直接目的是節約開支,延長現金流的使用時間。這些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這些手段能幫助企業“止血”、挺過當下,但無法幫助企業“造血”,去贏得未來。
面對當前的困局,企業正確的應對方式是:在長期競爭策略的大框架下,根據行業現狀和企業自身情況,調整現有的短期競爭策略,以度過非常時期、放眼未來的市場競爭。
每個企業的情況不同,各自的策略調整自然也不盡相同,但這幾個原則應該是通用的。
首先,可以放棄部分非核心利益,但前提是必須保持核心競爭力。以嚴重削弱核心競爭力為代價的方案斷不可取,砍掉核心業務或是裁去核心員工可以節約開支無疑,但挨過了疫情期,企業也很難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生存。與其如此,不如將企業賣掉或趁早宣布破產,那樣還可以多為股東保留一些資產價值。
其次,短期內生存第一,開源和節流兩手抓,以確保足夠的現金流。利潤和市場占有率決定發展,而現金流決定企業的生死。在降薪和減員之外,企業還要積極地拓展業務回籠資金。筆者的有限觀察范圍內,房地產行業中恒大全場打折銷售是做得最好的,而中國圖書網春節便提前預售的做法同樣也值得肯定。
再次,關注疫情對行業和自身的影響,并相應作出策略調整。對于大多數行業來說,疫情帶來的是短期性的負面影響。疫情過后行業會逐漸復蘇,只是過程有快有慢。通常剛需品行業及其產業鏈上下游復蘇比較快,而非剛需的如奢侈品、中高端服務等市場時間會更長。企業需要重視這個復蘇時間,因為復蘇時間越長,意味著對現金流的消耗越大。
最后,無論如何應對和調整,企業必須清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保存實力、做好產品和服務永遠都不會錯,而脫離核心競爭力去談機會和策略都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