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牟

拼多多的崛起之路,大家已經十分清楚,這里就不多做贅述。但是關于它的焦慮,我們要從2016年開始說起。那一年,幾位互聯網“大佬”不約而同地提出“新零售”的概念,一夜之間整個商界都在談論新零售。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一路高歌猛進,一度所向披靡的互聯網電商,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電商用戶的增速開始放緩,賣家卻在迅速增長,獲客成本越來越高。
當時,電商僅占中國社零總額的15%左右,于是新零售迅速鋪開,在“人、貨、場”之間做增效降本的優化,簡單來說就是一場效率革命。拼多多,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中誕生了。但是,它和新零售沒什么關系。它的法寶主要有三個:第一,下沉,吸收傳統電商忽視的一個群體;第二,利用《微信》等社交工具導流,巨額補貼用戶;第三,自己搞工廠,用M2C定制化生產模式,縮短了人和貨品之間的距離,控制成本。
這樣一來,其實拼多多看似發展很猛,但是一直是用巨額的補貼換取GMV和活躍用戶的增長,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從財報中來看,2019年拼多多虧損了85.4億元,在農產品等品類上仍然在加大投入,還有“百億補貼”計劃,這依舊是一種“燒錢養魚”的流量經濟。
換句話說,拼多多走是找到了一個新群體,然后把過去傳統電商的路走了一遍,將虧損轉移到了自身身上,從而促成了“生意”。
然而,“燒錢”何時是一個盡頭?
在流量經濟上,有一個“銷售漏斗公式”,如下:銷售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線下開店、上門推銷、電話銷售、校門口擺攤、網上賣貨,一切零售形態,最終都已經用這個公式來表示。這是一個乘法公式,它的奇妙之處在于,中間的任何一個變量歸零,那么其他維度再大也沒用。
一直以來,拼多多的流量、轉化率、復購率其實大多是建立在低價之上,而低價造成的結果就是成本居高不下。舉個例子,一包9元的衛生紙,用一個包郵包裹寄過來,商家和拼多多可以得到多少盈利?
這一點,滴滴出行和ofo等共享出行公司是最有發言權的,消費者也不介意薅羊毛,有補貼就用,沒補貼就棄,對于拼多多來說,下沉市場的用戶對價格更加敏感,所以一旦補貼退坡,棄用率也可能更高。

另外,拼多多的客單價極低,是無法長久維持不下去的,也是不可能賺錢的,拼多多一直想要突圍,比如以10%~15%補貼力度推出“百億補貼”來向上突破高價值商品。
然而,這不僅違背了拼多多M2C定制化生產的初衷,也與降低成本的模式有一定出入,就算拼多多愿意掏腰包補貼,有多少品牌商是否愿意單獨為某一個平臺降價還是一個未知數。
不僅如此,高價值商品本身就是天貓和京東的拿手菜,往高端沖的結果就是,拼多多會和其他幾個電商巨頭越來越像。
我們通常在說,打敗微信一定不是下一個微信,那么在電商領域,打敗淘寶、京東、蘇寧之流的,也絕不會是下一個淘寶、京東、蘇寧,拼多多能鉆下沉市場的空子,就是因為巨頭忙著在高品類跑馬圈地,現在怎么可能會連本陣地都守不住呢?
反觀另一邊,這幾年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電商,一直都在積極猛攻下沉市場。根據財報顯示,2019年阿里巴巴新增的活躍用戶中,有60%都是自來欠發達地區;京東2019年第四季度新增用戶中,超過七成來自三線至六線城市;蘇寧在縣鎮投入重兵,2年內在全國4 900多個縣鎮開出了近5 000家門店。

相比較來看,因為阿里巴巴和京東都是盈利的,商品結構是完整的,可以實現高線向低線補貼,下沉的空間其實更大,后備力量也更強。
換句話說,下沉市場的廝殺其實已經進入了尾聲,拼多多M2C的優勢已經漸漸被抹平,補貼不能斷,但是盈利又遙遙無期,拼多多可謂是進退維谷。
前面我們就說了,拼多多崛起的時候,正是線上電商用戶增速放緩,傳統電商巨頭紛紛進軍新零售的時候。
那么,3年時間過去了,形勢改變了嗎?不,純電商平臺遇到的瓶頸,并沒有因為拼多多的出現而消失,反而就在這幾年的時間搞得有聲有色。比如天貓小店、盒馬、蘇寧小店、京東便利店、永輝超市等,都搞得有聲有色,新零售也必將成為電商的下一個增長點,也是未來中國電商的主流路徑。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拼多多的用戶增長很猛,已經達到了5.8億,按照目前的增長態勢,與阿里巴巴的7.11億活躍用戶相差也不過一兩年的距離。
換句話說,拼多多在不久的將來,其實也將喪失人口紅利,在用戶增長上淪為“平庸”,它除了要為盈利焦慮,還得開始思考—流量見頂之后該怎么辦?拼多多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和傳統電商巨頭一樣,開始布局新零售。但是,這幾年拼多多大量的錢都花在補貼上,在物流、供應鏈開發等全鏈路降本開發上乏善可陳。錯失機遇的這幾年,新零售的戰場上初見勝負,沒有多少拼多多的位置了,總不能補貼線下去開“兩元店”吧?
零售的本質是“人、貨、場”之間的交互,也是短路經濟和坪效革命,但是目前拼多多的新零售仍然是爆款策略、AI新零售、小程序運營等,這些并不是什么特色,從效率的增加來看,并沒有擺脫純電商的邏輯。
新零售的布局,只會更加強化平臺與消費者之間的黏性,拓展用戶的邊界,而中國的幾大電商平臺之間,用戶其實都是高度重合的,在“搶人”方面,沒有線下新零售加持的拼多多,并不見得能搶得過它們。更甚至,巨頭們的新零售業務成了氣候,是否會對拼多多形成降維打擊?

2019年,拼多多的各項指標增長都還算正常,但是美股市場的下跌,筆者認為和以上分析的虧損和天花板問題,應該是十分契合的。疫情期間,拼多多不但要向商家提供更多補貼來幫助它們渡過危機,而且在經營性支出上也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好的地方。比如,拼多多2019年第四季度現金流為96億元,表現出良好的抗風險能力,疫情雖然對2020年第一季度有所影響,但也是中腰部品牌去庫存和拓渠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