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華為在【2020】007號EMT決議中,除了宣布余承東統管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業務,還附加了一條強烈聲明:以后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2018年,華為就明確表示: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現在這份激烈措辭的言外之意則指向,華為兩大業務部門重組的過程中,有過是否造車的再次爭議。這不奇怪。去年的新造車行業還是一片哀鴻,但今年交付量節節攀升,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等也都有近200億元人民幣融資落袋,股價隨之一路飆升。目前蔚來汽車市值已經達到730億美元,位居國內車企之首,甚至在奔馳母公司戴姆勒集團之上,小鵬汽車的市值也一度超過日系老牌本田汽車。
過去幾年,汽車產業鏈被智能化和電動化浪潮不斷拉扯,資本也在新型技術提供方和整車企業之間搖擺。但進入2020年,造車顯然已經是確定性最高的方向。反觀產業鏈技術公司,在新造車企業占據行業領航地位后,需要重新梳理角色定位。
華為重申不造車的強烈聲明就出現在這個看似最佳的造車時間點。這讓人不免疑惑,這是一場迂回戰術嗎?畢竟在華為的終端業務中,不造手機、不做電視的決議也都出現過。而現在,這份不造車的聲明末尾,又意味深長地寫著“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年”。
在今年10月30日,華為發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HI,旨在以全棧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與車企深度合作。據介紹,未來采用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車輛,車上將貼上HI的LOGO。直白一點說,在與華為HI的合作中,車企已經趨近于“代工”。而除了北汽新能源,長安汽車也在日前宣布,與華為和寧德時代聯合創建全新汽車品牌。
華為雖然再次聲明不造整車,但其在與車企深度合作的項目中,或已積累到完整的整車技術經驗。3年乃至5年后,如果華為復制當年的智能手機路徑,切入整車市場,則是一條順暢的商業路徑。
可以預見,如果華為待到“時機成熟”,切入整車行業,面臨的可能不再是收割,而是“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