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章

縱觀地圖行業發展歷程,不難發現2013年和2016年是兩個頗為有趣的時間節點,據此可將地圖行業的發展歷程劃分為了三大發展階段。
2013年之前的第一階段,以四維圖新、凱立德、靈圖和瑞圖為代表的地圖底層數據服務商占據著行業主導地位,擁有測繪資質的它們,在先發優勢下掌握著地理信息數據,并以此在車載前裝市場坐享豐厚利益。在此期間,互聯網地圖廠商也不得不依托于它們的數據為用戶提供服務。
其中,四維圖新可以說是“成功”典型,其率先開啟了國內導航商業化之路,并長期占據前裝車載導航地圖市場份額第一。但好景不長,隨著移動互聯網風起,智能手機銷量于2013年在國內市場開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地圖行業也隨之來到第二階段,上演了一場互聯網地圖廠商碾壓老牌地圖廠商的大戲。在此期間,原本在B端占據主導地位的“四維圖新們”開始集體失去存在感,而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則成為市場主角,快速地瓜分了互聯網地圖市場份額。

更為重要的改變是,互聯網地圖廠商也逐步在地圖底層數據上實現了“自力更生”。如百度地圖,就于2013年收購了擁有“電子導航地圖制作”甲級測繪資質的長地萬方,并耗費重金購置了最領先的采集設備、建立起了強大的采集團隊,使其開始在數據上不再依賴他人。
而2016年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第三次中興,則讓地圖行業進入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主導的發展新時代。自此,技術實力開始越來越成為競爭的砝碼。人工智能技術開始大規模的介入地圖數據獲取、采集、生產和動態修正等全流程中,并以此實現降本增效。
如我們所見,百度地圖在百度大腦AI技術的支撐下,實現了80%數據采集環節AI化,高德地圖也讓“大數據、深度學習成為基礎數據采集的主導者”。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帶來的降本增效能力,也讓它們在競爭中占據更大優勢,特別是在關乎未來的高精地圖測繪上,就更是如此。

當下,這一趨勢就已然顯現。而在可預見的未來,缺乏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能力傳統地圖廠商,或更難與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等進行同臺競技。誠如IDC在報告中所言:傳統地圖廠商若想在中國高精度地圖市場獲取更大市場,需要進一步擴展自身IT能力,特別是需要人工智能算法加持,如果技術提供商在數據處理方面還是延續傳統的人工制圖流程,則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業務應用需求。
縱觀地圖市場發展這三個階段變遷,不難發現,其與技術和產業的進步是息息相關的。可以說,地圖市場的發展變遷,其實就是一場技術的優勝劣汰。也正是這種技術的優勝劣汰,正讓老地圖廠商們危機凸顯。
觀察地圖市場,不難發現傳統地圖廠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已然落下潮頭—曾經被譽為地理信息“龍頭”的靈圖,在經歷一系列的股權變更、業務重組之后,已淪為資本棋子,在2019年初有傳聞稱其可能將被清華紫光收購;車載導航時代的領軍者之一凱立德,在2019年5月,被寧波健雄以不到1 000萬元的價格收入囊中,引得業界人士唏噓不已。
雖然相對而言四維圖新的境遇要好得多,但其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最為顯著的表現可能是連續多個季度的業績表現乏力,正使合作伙伴失去耐心,也讓其股價相對于歷史高點幾近腰斬。與乏力業績表現相呼應的是四維圖新的合作伙伴、投資基金對其態度的轉變。
今年領漲汽車板塊的特斯拉,此前在其車載導航在線功能服務上,轉投C端地圖導航廠商;拿到地圖測繪資質后的華為,其以后也極有可能“單飛”,這從其自主研發華為河圖就可窺探一二;公募基金持有的四維圖新流通股占比也從去年6月末的10.97%下降為今年6月末的7.18%,當然更被業界關注的是其第二大股東騰訊產業投資基金也于2020年9月中下旬累計減持共計1 961.57萬股,占到四維圖新公司總股本比例的1%。
而隨著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活躍于C端的地圖產品們開始加速蠶食老地圖廠商們的B端市場,華為、美團、滴滴出行等新生力量不斷拿到地圖測繪資質,以及原本就隨著汽車整體市場進入下滑區間,前裝車載導航市場想象空間已經變得愈發狹小等諸多現實,已讓老地圖廠商們的疲態顯露。
可以說,這場從2013年開始的手機導航浪潮和2016年拉開的人工智能大幕,正加速著地圖行業的新老交替。
從昔日的明星企業到如今的挑戰凸顯,傳統地圖廠商究竟做錯了什么?復盤下來,其實核心原因或許還是在于它們長期以來所忽略的以用戶為中心和以創新為驅動這兩大要素。
一直以來,傳統地圖廠商們都在前裝市場享受著汽車銷量增長的市場紅利,但卻一直忽視了對用戶體驗需求的把握,這從前裝車載地圖數據更新慢、許多還要加錢選裝且使用體驗糟糕,乃至于絕大多數前端車載地圖成為擺設的現實,就看得出來。但反觀互聯網地圖廠商們不僅紛紛舉起了免費的大旗,在數據更新上,更以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支點,不斷改進地圖在復雜路況中的響應性,做到了分鐘級的更新,在使用體驗上也通過集成酒店、餐飲、加油站、充電樁和天氣預報等功能,以超級APP形態為用戶帶來一站式貼心服務。

而在創新和生態擴展層面,雖不能說傳統地圖廠商們不努力,諸如四維圖新其實就在創新業務布局上也做了諸多工作,但奈何競爭對手們的實力太強勁。作為科技互聯網大廠的地圖廠商們,不僅擁有遠超老地圖廠商們的IT技術能力,而且在汽車智能化與自動駕駛大潮的現實下,更能夠天然進行更快生態擴展。
手握豐富生態資源與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的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等,正實現地圖業務的B端擴展,實現高精地圖等業務落地。諸如百度依托其國內自動駕駛技術領頭羊身份,已讓其地圖數據落地于特斯拉、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等廠商;高德地圖依托AliOS和斑馬智行也已實現眾多業務落地;騰訊利用其在游戲領域的技術積累,在自動駕駛模擬仿真訓練上發揮巨大作用。
隨著地圖行業越來越依靠技術支撐以及整體生態布局,原本在前裝市場就能賺得盆滿缽滿、安享太平的老地圖廠商們,其危機已然凸顯—長久以來對用戶體驗的忽視以及在綜合技術能力上的積累欠缺,使得傳統地圖廠商們在賽道轉換的新時代難以跟上市場發展的節奏而逐步掉隊,而這或許也是對“時移勢易”的又一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