鋅財經

“過程是艱辛的,但結局是完美的?!备皇靠祫撌既嗽鴮γ襟w如此形容對夏普的收購?,F在來看,這句話應該是他的真心話,畢竟這場收購持續了將近4年的時間。
據了解,早在2012年3月,富士康曾與夏普達成以每股550日元、總額約為669億日元的出資協議。但在一個月之后,后者突然宣布出現虧損,股價急速下滑。對此,富士康要求降低之前約定好的每股收購價格,并且參與夏普的經營管理。對此要求,夏普表示拒絕,雙方第一次談判就此破裂。
直至2016年,富士康以3 890億日元(折合約為261億元人民幣)收購夏普66%的股份。夏普隨后也正式“官宣”,成為富士康的子公司。至此,富士康與夏普的這場長達4年之久的收購案正式結束。雖然彼時一切已塵埃落定,但外界很多人都在討論一個問題—富士康為什么會對夏普如此執著?
現在看來,或許富士康完成了一次“一石二鳥”的交易。在當時,富士康在發展方面遇到了巨大的麻煩。從其公布的2016年全年營收業績可以看到,當年的業績為1 363.8億美元,相比2015年下滑了2.81%。
這是富士康自1991年上市以來的首次營收下滑,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蘋果。蘋果一直都是富士康最大客戶,為其貢獻約一半的營收額。也正因為這樣,iPhone的出貨量波動將直接反映在富士康的營收上。
據IDC在2016年年底發布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統計表的數據顯示,iPhone出貨量在2016年已經連續3個季度同比下降。由此,在當時解決富士康對于蘋果的依賴成為當務之急,而夏普就成為了幫助其脫離困境的最好“良藥”。這是因為夏普在日本智能手機市場常年保持著前三的位置,與夏普“聯姻”對于富士康生產線是最好的補充。
除此之外,彼時由于人力、原材料等成本的上升,對于“手機代工廠”的富士康來說,也是不小的壓力,因此在生產方式和產業鏈上做出轉型也成為了燃眉之急。而在收購夏普之后,就可以利用其優秀的液晶面板技術,從而發展下游的手機、智能電視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自主品牌市場,徹底將富士康從“代工廠”的低端大眾定位中解脫出來,使其成為全球高端公司。

實現這些,或許也完成了富士康的最大夙愿。然而,富士康并沒有想到的是,挑戰者會那么快到來。
在賽跑比賽中,目光一直聚焦在前方對手的身上并進行追趕,這樣的行動是正確的。但如果自認為身后的對手離自己還很遠,從而就忽略他們,那就是犯傻。這是因為,身后的對手說不定在下一秒就會超過你。
像這樣的道理同樣適用于商業,對于富士康來說,首先就是對于手機代工廠這條賽道上的競爭。根據IDC在2019年3月發布的全球智能手機生產工廠排名可以看到,第一名是三星,富士康則排在第二位,在后者的眼里,前者可謂是“無法跨越的高山一般”。
這其中的原因,可以從三星的財報中看到。作為蘋果的對手以來,三星一直為其供應了超過一半的iPhone零部件,包括芯片、屏幕等核心部件。相比起來,富士康在蘋果的業務上,只承擔著“組裝廠”的角色。
富士康收購夏普之后,又讓自己踏上了另一條賽道—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尤其是日本智能手機市場。如此關注這一市場的原因,是因為夏普這一品牌本是日本知名品牌,同時該品牌常年都處于日本市場的優勢地位。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Strategy Analytics在去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日本智能手機市場手機出貨量上蘋果以37.1%的份額占據著主導地位,而夏普以15.5%排在第二。
在這兩條賽道上,富士康雖然都占據著領先地位,但也同時居于人后。對于不甘心的富士康來說,這樣的處境是尷尬的、也是想要改變的。因此,繼收購諾基亞和夏普之后,富士康在2018年,又讓旗下的夏普收購了東芝的PC業務,讓產業鏈往外又拓展了一步。雖然富士康在這兩條賽道上的一直都在向前“奔跑”,但就在它身后,已經有一個本是落后的對手已經追趕到它的身邊。這個對手就是OPPO。
而這樣的追趕,在夏普尤為自豪的日本智能手機市場表現的尤為明顯。隨著OPPO在2018年1月進入日本市場后,就在當地設立了研發中心、建立線下運營團隊和積極與日本的運營商合作,以便更好地適應日本市場。隨著一年多的耕耘,也收獲了不錯的成績。
日本IT相關調查公司BCN在匯整日本家電量販店和網絡商店的實際銷售量數據后,在今年1月16日發布了2019年12月日本SIM-Free智慧手機銷售數據報告,報告顯示夏普雖有36.2%的增長,但相比于OPPO的98.1%的增長幅度來說,就是“小巫見大巫”。
除了這個方面,OPPO對于富士康的威脅也體現在對于富士康“手機代工廠”地位的挑戰上。雖然在這條賽道上,富士康仍處在第二的位置上,但由于主營業務的蘋果訂單逐年減少,并且收購的諾基亞和夏普出貨量也一言難盡,因此富士康世界第二代工廠的位置正變得岌岌可危。
而作為后來者的OPPO,本身就屬于“自產自銷”的運營模式,擁有自己的工廠,因此它不僅是手機品牌商,同時也是手機制造商。根據IDC在2019年3月發布的全球智能手機生產工廠排名顯示,第二名是富士康,而緊隨其后的就是OPPO。
其實,早在2016年,OPPO就已經對于富士康進行了挑戰。彼時,OPPO宣布在印度建立工廠,開始研發和生產手機,并且去年,第二家工廠已經投產。這些對于富士康來說,是重大的打擊。

綜上所述,如果說OPPO對于夏普在日本智能手機市場上的挑戰,只算是傷到了富士康的“皮肉”,那么,對于代工廠方面的威脅就可謂是傷到了“筋骨”。正因為如此,富士康旗下的夏普對于OPPO接二連三的起訴也算是對處于不利態勢之下的主動出擊。
然而,有可能這是一場打不贏的“背水之戰”。
“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韓信也是通過這句話贏得了那場著名的“背水之戰”。在當時,韓信讓自己的士兵全部渡過泜水河,背靠河水進行列陣,來迎擊趙軍。
通過歷史,可以了解到這場戰爭最后結果是韓信的部隊取得最后的勝利。而對于富士康來說,對于OPPO的起訴也算是在打同樣的戰役,但或許這次并不能取得勝利。
回顧這兩次夏普對于OPPO的起訴,可以發現前者的目的只是想來維持自己在日本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和優勢,并且極大限度的壓縮OPPO在其市場中的發展,畢竟OPPO的發展已真正威脅到了夏普的生存。但是,一個不能忽視的事實就是,在日本手機市場中能對于夏普進行威脅的不僅有OPPO,還有華為和小米等國產手機品牌,并且也正以很快的速度搶占著日本手機市場。
或許,在未來像這樣的敵人還會越來越多。
隨著OPPO在2018年放棄“代工”模式,轉而通過自己自建工廠來研發產品之后,小米也緊隨其后,走上了同樣的道路。與此同時,也意味著富士康將會失去小米這樣的“大客戶”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