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笑云 金婷
溫州市中心醫院
引言:隨著臨床工作對于檢驗結果的依賴性越來越大,檢驗耗材成為了醫院醫療工作的重要成本支出[1]。據統計,我院檢驗耗材的年采購金額約占全院醫用耗材年度采購金額的三分之一。降低檢驗耗材的采購成本對醫院控制“耗占比”具有很大的意義[2]。
2017年我院成立采購中心,為了降低檢驗耗材的采購成本,我們對檢驗耗材(試劑)采購項目進行了新的嘗試,那就是耗材(試劑)按檢驗項目的單測試包干成本進行招標。投標價格包含開展檢測所需的全部試劑、耗材、校準品、質控品等。結算依據為合同內該項目實驗室信息系統(laboratory imformation system,簡稱LIS)報告數*中標單價。如果該項目的結算金額大于醫院的采購金額,則供貨商需補償醫院相應差額的耗材(試劑)。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我們對檢驗耗材(試劑)采購按LIS報告數結算和傳統的結算方式的相關問題進行以下探討。
傳統的檢驗耗材(試劑)結算是“買多少耗材(試劑)就支付多少錢”。采購流程相對簡單,就是采購員下單,供貨商按要求配送,醫院耗材倉庫驗收入庫,發票審核后支付。采購部門和供貨商都無需考慮檢驗耗材(試劑)在使用過程中的浪費問題。
在傳統的結算方式基礎上,最后增加了三方結算和補償差額耗材(試劑)流程:采購員需要定期和檢驗科、供貨商一起進行結算。
該結算方式的優點是可以節約檢驗耗材(試劑)采購成本并規范醫技人員的操作流程。因為檢驗科日常檢測過程中開機、校準、檢測失敗等耗損的耗材(試劑)成本轉移給了供應商。為了減少浪費,供應商就會主動做好以及人員的操作培訓工作。
最早我們醫院與供應商約定“每個月根據醫院LIS臨床報告數量結算”,我們遇到了三個問題。
1.檢驗耗材(試劑)經醫院倉庫驗收后先不做出入庫直接給檢驗科使用,最后按照三方結算單做補入庫。這樣,系統上的批次與在用試劑的批次會存在不一致的情況。
2.每個月結算時實際報告數量與耗材(試劑)的包裝規格不一定是倍數關系。
3.檢驗項目的耗材(試劑)與收費項目通常不是一對一的關系,如我院急診檢驗科CRP檢測項目耗材(試劑)共有C-反應蛋白(CRP)測定試劑盒(乳膠免疫比濁法)、血細胞分析用溶血劑 LC LYSE、風濕三項(ASO/CRP/RF)復合質控品、CRP清潔液、C-反應蛋白(CRP)校準品、DS稀釋液和探頭清潔液7種耗材(試劑)。
檢驗耗材(試劑)驗收后先入庫再出庫給檢驗科使用,然后每月按LIS報告數結算改成合同期結束進行總決算,可以有效地解決好耗材(試劑)與收費項目不是一對一的關系、批次溯源的問題。最后實際LIS報告數量與耗材(試劑)的包裝規格不是倍數關系時,采購部門和供貨商協商解決問題,如果有續簽合同的,零星的測試數可以放到下一個合同期再結算。但是合同期結束后必須做一個備忘錄,將結算結果中多退少補的試劑數量、批次等信息記錄清楚并向監察室備案[3]。
我院執行檢驗耗材(試劑)采購按LIS報告數進行結算的采購方式后,取得了顯著的成果。2017年-2019年我院檢驗耗材的成本明顯下降,檢驗項目耗占比明顯下降,詳見表1。
表1 溫州市中心醫院2017年-2019年檢驗項目耗占比
檢驗耗材(試劑)的信息化管理平臺改變了原先粗放式管理的傳統做法,實現了檢驗耗材(試劑)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提升了工作運作效率[4-5]。但是,大部分醫院(包括我們醫院)的檢驗耗材(試劑)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和醫院LIS系統都是相對獨立的。如果兩個系統能夠做好對接,實現檢驗業務的收入數據和檢驗耗材(試劑)的支出數據的同步管理。那么檢驗耗材(試劑)采購按LIS報告數結算的采購方式將如虎添翼。既能減少采購員和檢驗科結算時的統計、核對工作量,也能確保核算信息的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