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見 安玉興
中央財經大學
2017年與2018年遼寧省生產總值增速分別實現了4.2%、5.6%的增長。在遼寧經濟恢復穩步增長的同時,我們還應著力解決遼寧省產業發展過程中當前面對的與歷史遺留的問題,調整產業結構,在新一輪東北振興的戰略機遇期內,完成遼寧產業結構的再優化與升級,實現遼寧經濟未來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
從產業發展規律方面來看,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進步,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生產總值中的比例會逐步下降,第三產業比例逐漸提高,成為拉動區域經濟建設的主要產業。以此觀察遼寧省的產業結構發展,其大致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具體表現為:遼寧省第一產業占比至始至終出現明顯的下降;第二產業除在中期比重有所提升外,其隨著經濟的發展,近期的占比均逐漸下降;第三產業的占比則實現了前降后升的態勢。然而,遼寧省在2015年前后出現了經濟增速整體性的急劇下降,2015年三大產業對遼寧生產總值增速的拉動貢獻值僅為0.3、-0.1、2.8個百分點,新舊東北振興交替時期,遼寧經濟短期的斷崖式下降,使產業結構調整既要面對局部性問題也要注重結構性矛盾,導致遼寧省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面臨較大壓力。
雖然面臨經濟發展的波動,遼寧省的產業結構與自身相比已經有了較大改善,但是,與全國平均水平進行對比時卻表現出了相對落后。在整理全國、遼寧、上海各年統計年鑒數據基礎上進行產業結構變動度計算,所得的結果也印證了遼寧省近年來產業結構變化緩慢的客觀事實。遼寧產業結構變動度變化較小且變化程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影響了遼寧省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未來經濟增長缺乏內生動力。
盡管第一產業占比逐年下降,但遼寧省第一產業現代化建設進展十分緩慢。遼寧省在經濟建設中對農業現代化發展關注減少,在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并未注重應用互聯網技術,與先進科技的融合度相比東部沿海省份較低;遼寧省在有效的耕地面積使用過程中并未突出集約化發展,造成資源利用率低、單位面積種植成本大等問題;遼寧省整體地域較為平坦,不少區域耕地具有集中連片的特征,具備開展規模化生產的條件,在遼寧人口出生率下降與人口外遷的大背景下,可以引入現代化的機械設備提高農業發展效率來替代傳統散戶小規模種植模式。但當前遼寧省農業現代化尚未實現、農產品附加值不高、上下游產業鏈不完善,限制了產業進一步發展。
遼寧省在第二產業發展中對引入先進技術的關注度較少,造成工業產業結構優化受到約束。例如,2017年遼寧省工業機器人生產數量僅為5139套,同期上海市該數據為5.89萬套,是遼寧省的十一倍多。另外,整體技術能力的滯后也約束了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優化轉型。遼寧省現階段地區工業產品結構單一,集約化生產能力不足,造成產業產品技術附加值不高。遼寧省當前的主要工業產品包括鐵礦、粗鋼、原油、設備機械等,反觀經濟發達地區主要工業產品為汽車、智能手機、高新設備、精密儀器儀表等,這些產品具有技術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等特征。
表1 遼寧、上海主要支柱產業與工業產品
遼寧省第三產業雖然占比持續提升,但產值規模較相對較低。盡管在2016年遼寧省產業結構模式已轉變為“三、二、一”模式,但從全國范圍內來看,遼寧省第三產業占比仍處低位。尤其當前遼寧省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存在生產性服務業等競爭力不足的問題。例如,2016年遼寧省金融業產值規模在第三產業總產值規模中占比為16.0%,低于國內平均水平;相比于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展地區,遼寧省金融類企業對前沿金融關注度較少。另外,遼寧省以電商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發展較為緩慢,致使地方引入電子商務技術的積極性也相對不高,地區信息技術為第三產業發展所帶來的貢獻更少。
遼寧省現階段總體產業結構及各細分產業所表現出來的問題,有其歷史性原因,也有其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的矛盾。這些因素復雜且繁多,只有剖析這些問題的根源,才能在新一輪東北振興窗口期實現遼寧省產業結構再優化,實現遼寧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