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萌,韓文婧,劉蘇亭,張成功
(濰坊職業學院 化學工程學院,山東 濰坊 262737)
濰坊市化工職業教育集團(以下簡稱集團)于2009年由濰坊職業學院牽頭組建,是山東省首個化工類職教集團,多年來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國家《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的發布,特別是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建設工作的開展,為職業教育集團(以下簡稱職教集團)的建設工作提出了要求和標準,全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統計與公共服務平臺的數據采集和填報為職教集團提供了可量化的建設指標。集團貫徹“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發展主旋律,落實《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搭建成員間合作的立交橋,聚集成員各方優質資源,推動校企、校校聯合,成立以來取得了豐碩成果,于2016年立項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于2019年被全國石油和化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評選國家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
集團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優化。集團成立不斷優化組織結構,現有成員單位達82家,其中,企業單位51家、本科院校2所、高職院校14所,中職院校10所,行業協會2家、科研院所等3家。集團立足山東,輻射環渤海經濟圈,成員單位覆蓋濰坊、煙臺、東營等10個山東省城市和天津、秦皇島等環渤海城市,集團內規模以上企業數46家,集團內企業職工數8萬多人。集團實行理事會制度,設立“理事會-秘書處-工作委員會”三層機構(圖1、2),集團執行1+1+X的運行機制,每年召開1次集團工作會議、1次常務理事會和常態化的工作委員會會議,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和產學合作協調委員會在集團統籌下下協同開展工作,各工作委員會年度開展各類活動20余次。集團加強制度建設,不斷完善《濰坊市化工職業教育集團理事會章程》,形成《濰坊市化工職業教育集團理事會議事制度》《濰坊市化工職業教育集團成員加盟和退出制度》《濰坊市化工職業教育集團成員資源共享辦法》等7個工作制度,合計評選年度優秀成員單位50余家,完善了與市場經濟體制相接軌的動力機制、保障體制[1]。

圖1 集團三級聯系組織模式

圖2 集團組織機構
1.2.1 統籌資源共建共享
集團聚力石油化工、精細化工和海洋化工等產業大類,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對接環渤海及周邊化工企業,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凝練專業定位,形成化工技術類專業群,助力區域內化工行業發展。集團內共建化工類專業課程70門、共享實訓基地38個、打造4個特色品牌專業,共享雙師型教師團隊1個,教師到企業實踐400多人月,兼職教師技任課3800多學時,集團承擔技能競賽12項,累計參與學生和職工2000多人,培養企業職工近5萬人日,技能鑒定7000余人次。集團整合成員優質教學、培訓資源,成員校企單位互相合作,利用各自優勢,共同搭建“教學資源庫”,為學校教學、企業培訓提供數字化資源,已建成課程20多門,碎片化資源50000多個,活躍用戶5000多人,遠程培訓和教學教育4000余人次,為社會培訓、學歷提升提供互動平臺。
集團成員間充分發揮自身場地、設備、儀器等優勢條件,分別在院校和企業建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基地開放共享共用,將技能提升和教學項目結合,將實訓實習和生產崗位結合,構建起校企聯合設計和系統組織的實訓教學新模式。集團每年共建實訓基地30個以上,培養師生和職工年均20000人次以上,海外設立“泰國魯班工坊”、“烏干達石油學院”等實習實訓基地,服務一帶一路國家,其中化工生產技能實訓基地、魯班工坊工程實踐創新項目實訓中心等9個基地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生產性實訓基地,2個實習基地被認定為首批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大學生實習示范基地,化工虛擬仿真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虛擬仿真實訓中心。集團積極探索校企互派的交流和培訓機制,注重教師、員工的雙向兼職和培養,提升院校教師技能水平,優化企業員工的知識、能力結構,集團企業技術骨干到院校兼職237人次,教師入企實踐411人月,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濰坊職業學院、山東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等集團成員聯合組建化工雙師型師資培訓基地,每年培訓教師和職工2000余人次,服務區域內院校和企業50余家,其中4個培養基地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集團內12名教師被2019年被評為全國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學名師,9個教學團隊被評為全國石油和化工教育優秀教學團隊。
1.2.2 搭建技能交流平臺服務產業發展

圖3 技術中心組織結構
集團以技能提升為目的,搭建職業技能競賽平臺,通過校校、校企競爭提升師生和職工技能水平。集團成員濰坊職業學院、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山東化工技師學院、陽信職業中專等學校分別主辦和協辦化工生產技術、工業分析檢驗和化工設備維修等多個競賽項目,開展各層各類技能競賽20余次,搭建技術技能交流平臺,以賽促學、以賽促訓,構建起了校企技能交流的平臺。集團遴選優質資源,校企合作共建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服務區域內行業企業發展。集團成員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濰坊職業學院、山東省海洋化工科學研究院、山東天維膜技術有限公司4家合作,共同組建了“環渤海綠色化工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協同攻關關鍵技術、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成立了荷電膜技術創新、復合材料技術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職工素養提升等7個工作平臺,擁有核心成員30人,目前,中心已服務省內外30多家企業,主持國家863計劃等10多項課題,為企業培養職工2000余人,“環渤海綠色化工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10個中心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集團與秦皇島博赫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向馬來西亞輸出建設智能化化工實訓項目,輸出國際化教學標準5個,多次選派教師赴馬來西亞、剛果金開展技術培訓和服務,讓中國技術名揚海外。
1.3.1 實施以現代學徒制培訓為核心的協同育人模式
集團積極推進校企聯合育人,搭建平臺促進校企成員開展協同育人,大力推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圖4),召開4次專題研討會探討現代學徒制育人的途徑,校企先進代表分享成功經驗和做法,探討現代學徒制運行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商討解決途徑和辦法,在招生招工一體化、標準體系建設、管理機制建設和雙主體育人等方面互相借鑒[2],將東營職業學院、濰坊職業學院和富海集團、山東新和成控股有限公司等單位的“五協同”、“2333”等先進合作經驗在集團內進行推廣,2019年集團內實施現代學徒制培養班級20余個,培養學生700余名,合計校企聯合培養班級50多個,聯合培養學生2000多名,為區域內化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其中2個合作專業被評為山東省校企合作一體化辦學專業[3]。

圖4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1.3.2 多元合作搭建育人平臺
集團積極推動高職、本科、中職、企業、行業等多方參與育人過程,共建應用化工類、海洋化工類、輕化工類和分析技術類4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共建國邦學院、福瑞達美業商學院等6個產業學院,共建1個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合作中高職“三二連讀”貫通培養班級15個,中高職對口升學900余人,合作高職本科貫通培養專業3個。集團內企業積極參與人才培養,萬華化學等龍頭企業牽頭舉辦校企共創論壇和院校企業行等活動,強化了企業在育人中的主體作用,企業成員積極探索以企業為主體的培養模式,新和成班、京博石化班等多個企業冠名的班級與現代學徒制、產業學院育人結合,增強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滿足了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和行業對人才專業化的需求。集團搭建“創客+科技創新+創業”三位一體創新服務平臺,采用“創業社團+創業輔導+創業大賽+商業實戰”模式,引入“元素E+創客部落”等創業項目,企校共同發力推行企業項目進課堂,引領學生參加雙創比賽,指導和孵化學生創業項目,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濰坊職業學院和山東福瑞達合作開創性實施以租代購模式,降低院校資金投入,打造成服務、銷售、培訓、手工制作一體化的化妝品創業空間1個,明月海藻集團牽頭舉辦山東省首屆輕創業大賽,集團建成“MAXING時尚日記”、“化妝品創意制作”等14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訓中心,成立濰坊新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東方信環境監測有限公司等9個實體化運營的創業公司,涌現孟智東、許雪嬌等10多個創業典型。
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發布,為職業教育的繼續發展明確了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據。方案指出,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推動校企全面加強加深合作,推動企業和社會力量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方案的實施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建設目標,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職教集團發展的極好機遇。對照《關于開展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建設的通知》提出的遴選標準,集團工作還存在不足,一是管理體系還不夠健全,集團聯系仍相對松散,成員建的合作約束力不強[4];二是互惠共贏的協調機制不還夠完善,部分理事單位合作參與度不強,部分成員間校企合作停留在較淺層次;三是集團內涵建設和發展重視程度不夠,在促進產業鏈和教育鏈融合上力度不夠,集團技術服務和成果轉化能力整體偏弱,服務產業升級技術能力欠缺;四是對外服務能力有待加強,服務“一帶一路”布局項目數量不足,可輸出的國際化特色和標準較少,國際合作能力有待加強。
隨著化工行業和化工職業教育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集團需主動適應新要求和新形勢,下一步集團將持續強化平臺作用,促進成員單位的融合發展,不斷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工作方法,集團將在以下方面重點突破。一是不斷完善管理體制,優化治理結構,堅持以“常務理事會為中心,各分委員會為指導”的集團運行機制,完善和優化理事會制度和管理制度,規范集團治理結構,強化企業在集團中的主體地位,破解集團共贏共享機制難題[5]。二是改革合作模式,推動集團化辦學,推進“常務理事長單位輪值、成員單位動態調整”運行機制改革,建立集團內成員多家參與的校企雙向融合的培養運行體系和培訓基地,優勢專業對接優勢企業,針對產業和區域發展需求,依托產業學院,促進產學聯動發展[6]。三是進一步加強共建共享,構建集團工作管理和服務信息平臺,打造集團共同體,利用國家開發大學石油和化工學院學習中心,促進集團成員多方參與,利用集團內線上線下資源,為企業職工素質提升和學歷教育提供平臺。積極開展國家交流與合作,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依托全國石油與化工一帶一路聯盟,輸出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和國家化教學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