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東東,陳 斌
(1.河南油田工程咨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2.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華北油氣分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近年來,環境風險已成為企業日常生產關注的重點,環境風險管理工作成為重中之重。2018年1月,環境保護部辦公廳發布《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評審工作指南(試行)》,明確環境風險評估報告應進行全面的環境風險分析,劃定正確的環境風險等級;同年,環境保護部發布《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分級方法》(HJ 941-2018)(以下簡稱《方法》),指導企業自主評估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確定環境風險等級[1]。因此,在環境風險管理工作中確定正確的環境風險等級至關重要。
《方法》中按照分級程序分別判斷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物質數量與其臨界量比值(Q),評估生產工藝過程與環境風險控制水平(M)以及環境風險受體敏感程度(E),根據評估分析結果,確定突發大氣環境事件風險和突發水環境事件風險,并將企業突發大氣或水環境事件風險等級劃分為一般環境風險、較大環境風險和重大環境風險三級。
油氣田開發企業主要生產方式體現為分散采油(氣)、管線連接、集中處理,生產地點相對分散;產業鏈條涉及油氣的開采、集輸、處理、回注等多個生產環節。因此,環境風險分級應包含油(氣)井場(不進流程)、計轉站、接轉站、聯合站、集氣站、凈化廠、輕烴站、油氣集輸管道等多種類型、不同地域的風險單元。
《方法》主要針對有明顯廠(場)界,集中生產的“點”型工程,沒有考慮“線”型工程[2]。油氣田開發企業中的“點”型工程可依據《方法》分別評估各站場風險等級,表征為企業(某站場)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等級;而油氣集輸管道多以站場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分布范圍廣泛,不應劃分到站場風險單元評價,更無法直接參照《方法》進行環境風險分級。由此可見,該分級方法不完全適用于油氣田開發企業。本文將以油氣田集輸管道為風險分級對象,以管段作為環境風險單元[3],參照《方法》的分級程序,結合《油氣管道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指南》(征求意見稿)附錄A完善評估指標并適當調整指標權重,形成適用于集輸管道的環境風險分級方法。
油氣田集輸管道可能涉及的環境風險物質主要為油類物質(石油)、烴類物質(甲烷、石油氣等)、硫化氫(含硫氣田開采)。參考《方法》附錄A油類物質為涉水風險物質,臨界量為2500 t;烴類物質、硫化氫為涉氣風險物質,臨界量分別為10 t、2.5 t。
Q值設置與《方法》一致,計算涉及水環境風險物質的存在量w與其臨界量W的比值。風險物質存在量應按照評估管段100%斷裂的泄漏量計算,同時計算緊急關斷閥門之前的泄漏量和關閉之后的管段存量。
關斷閥門前泄漏量=管道截面積×物料流速×泄漏時間×密度
關閉之后管段存量=管道面積×管段長度×密度
若管段具備有效的遠控或自動線路截斷閥,泄漏時間可取10 min;管段具備有效的手動線路截斷閥或單井集油管線,泄漏時間可取30 min。
《方法》中水環境風險受體敏感程度類型依次劃分為E1、E2、E3三個級別,水環境風險受體同時考慮河流跨界的情況和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情況,評價指標體系已非常完善。因此,油類集輸管道水環境風險受體敏感性可沿用《方法》中評價指標體系。但根據集輸管道空間分布特點,應調整相關描述,將污染物影響范圍“企業雨水排口、清凈廢水排口、污水排口下游10 km流經范圍”調整為“管道直接經過或可能影響的范圍”。
《方法》通過企業生產工藝過程、水環境風險防控措施及突發水環境事件發生情況兩項指標來確定生產工藝過程與環境風險控制水平(M),結合管道運營情況這兩項指標均應進行優化、調整。
3.3.1 生產工藝過程
管道集輸流程不涉及風險工藝過程、國家規定的禁用工藝/設備,應重點結合管道質量及企業管理進行評估。根據油氣田生產特點,管道質量管理主要受第三方破壞、腐蝕、制造與施工缺陷、誤操作、地質災害等因素影響,因此建議從以上五項影響因素著手,調整評估指標,同時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管道,對每項因素評分并求和,該指標分值最高保持30分不變[4-7],具體調整情況見表1。

表1 管道質量管理評估
3.3.2 水環境風險防控措施及突發水環境事件發生情況
《方法》中環境風險控制水平設置了截流措施、事故廢水收集措施等八項次級指標。但對于集輸管道,其運營不涉及清凈下水、雨水排水、生產廢水處理及排放等,因此評價建議僅保留四項次級指標,其中突發水環境事件發生情況指標不變。調整指標及分值分配情況見表2,調整后各項指標分值合計最高仍為70分。

表2 水環境風險防控措施及突發水環境事件發生情況指標調整
Q值設置與《方法》一致,計算涉及大氣環境風險物質的存在量w與其臨界量W的比值。風險物質存在量應按照評估管段100%斷裂的泄漏量計算,同時計算緊急關斷閥門之前的泄漏量和關閉之后的管段存量。
關斷閥門前泄漏量=泄漏速率×泄漏時間(泄漏速率應根據氣體流動屬性選擇相應的氣體泄漏計算公式)
關閉之后管段存量=管道截面積×管段長度×(管道運行壓力/標準大氣壓力)×密度
若管段具備有效的遠控或自動線路截斷閥,泄漏時間可取10 min;管段具備有效的手動線路截斷閥或單井集氣管線,泄漏時間可取30 min。
《方法》中按照企業周邊5 km或500 m范圍內人口數將大氣環境風險受體敏感程度類型劃分為E1、E2、E3三個級別。根據集輸管道“線”型特點,《方法》不適用于管道環境風險受體敏感性評價,建議按照管道中心線兩側各200米范圍內人口分布情況劃分。
類型1(E1):管道中心線兩側各200 m范圍內,每千米管段人口總數大于200人。
類型2(E2):管道中心線兩側各200 m范圍內,每千米管段人口總數大于100人,小于200人。
類型3(E3):管道中心線兩側各200 m范圍內,每千米管段人口總數小于100人。
《方法》通過企業生產工藝過程、水環境風險防控措施及突發水環境事件發生情況兩項指標來確定生產工藝過程與環境風險控制水平(M),結合管道運營情況這兩項指標均應進行優化、調整。
4.3.1 生產工藝過程
針對該項指標,氣類集輸管道同油類集輸管道保持一致,見3.3.1部分。
4.3.2 大氣環境風險防控措施及突發水環境事件發生情況
《方法》對大氣環境風險防控措施及突發大氣環境事件發生情況評估主要包含毒性氣體泄漏監控預警措施、符合防護距離情況、近3年內突發氣環境事件發生情況三類。結合氣類管道輸送特點,建議對前兩項進行優化調整。
毒性氣體泄漏監控預警措施:按規定設置環境風險物質泄漏檢測報警措施,0分;未按規定安裝泄漏檢測報警措施的,25分。
建設項目環境風險防控要求落實: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及其批復提出的環境風險防控措施落實到位,0分;存在上述問題的,25分。
根據Q、E、M三大指標分類情況,按照《方法》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分級矩陣表判定油氣田集輸管道環境風險等級。若管道泄漏可能影響范圍涉及E1或E2類型時[8],突發環境事件等級應調高一級,最高等級為重大;若管道直接經過各類禁止開發區的,應制定退出計劃。
本文依據油氣田開發企業集輸管道運營特點,針對《方法》中Q、E、M三大指標取值進行了說明、調整及優化,在最大程度沿用《方法》中分級方法的同時 ,進一步提升其在集輸管道環境風險分級的適用性,為全面評估陸地油氣田開發企業風險等級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