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珂 寧靜
“地理標志”不僅是一種新型知識產權,更是區域產品特征和信譽的典型標志。為了保護“地理標志”在全國的良好運行,本刊推出“地理標志”系列專題報道,以不斷加深人們對“地理標志”的認可,提升地理標志產品的綜合競爭力,促進一方經濟的長足發展。
地處秦嶺腹地的陜西省商洛市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城市,特別是在深秋,秦嶺上的樹葉五彩繽紛,黃的雀躍、紅的明艷,仿佛畫境。然而,也正因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多年缺乏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讓商洛一度成為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如何在既保持綠水青山的情況下又能夠獲得金山銀山?商洛市愈發鮮明的“地理標志促經濟”路線讓二者關系從相互矛盾轉變為了相互促進。
寄托家鄉味道的云蓋寺掛面、實現野生變家種的商洛丹參、漸成產業規模的柞水木耳等地理標志產品,在當地人的悉心培育下,持續為經濟發展產出綠色動能,趟出一條秦嶺山區特色城鎮化發展新路子。
形成扶貧產業
鎮安縣云蓋寺古鎮是秦楚古道的一部分,那時,該古鎮繁華堪比“小上海”。褪去喧囂,云蓋寺古鎮作為當地的旅游景點也深顯古樸自然。古鎮內,一些鋪子門口掛著一簾簾掛面,陽光照在上面,把古鎮襯得愈發明亮。
56歲的馬照友就是古鎮上云蓋寺掛面的制作者之一,幾年前,因妻子生病、孩子上學等原因,他家被列入了貧困戶行列。在當地扶貧政策以及他祖傳的云蓋寺掛面手藝的幫助下,他家成功脫貧。
“只要天氣好,一天我可以賣50來斤面。”馬照友的語氣中充滿對自家手藝的自豪。云蓋寺掛面制作程序復雜,晚上和的面需要凌晨3點起來“上筷子”,再經過多道工序,等到第二天上午9點陽光充足時,再拿出來晾曬。“他家做云蓋寺掛面有些年頭了,以前我父親就在他父親那買面。”一位當地居民告訴記者,語氣里滿懷對家鄉產品的喜愛。
色澤潔白、細長勻稱、莖直中空、口感綿滑的特點,讓云蓋寺掛面久負盛名。2017年,云蓋寺掛面成為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鎮安縣山區眾多,因為居住山區交通不便而致貧的人不在少數。近幾年,當地政府組織山上居民向山下搬遷,改善了當地醫療服務、孩子上學等問題。然而,山下居民的就業,成為了他們新的難題。
“云蓋寺掛面是手工掛面,制作時需要的人手較多。我們的工廠就在貧困戶安置房旁邊,是當地政府幫忙興建的,主要解決當地貧困戶的就業問題。”秦綠食品有限公司(下稱秦綠公司)董事長余之超介紹,公司先從當地找到熟悉云蓋寺掛面工藝的手藝人,再通過“一老帶一新”的方式,吸收當地貧困戶進入工廠工作。
“我們是為了方便孩子上學,特意從山上搬下來的,在公司跟著師傅學會了云蓋寺掛面的制作技藝,現在有了穩定的收入,心里很踏實。”秦綠公司現場,一位工人在結束一輪掛面制作工序后告訴記者。
午后,三要鎮永坪村迎來一場農忙。田里并不是作物生長最旺盛的時候,地里的作物有些衰敗,小紫花所剩無幾,但這正是商洛丹參豐收的時候。村民李愛云把自己的孫子陽陽帶到了丹參種植田,她在地里挖掘丹參,孫子在一旁玩耍。“平時孫子在縣里上學,周末才回村子。正好趕上村主任召集大家挖丹參,我就帶著他過來了。”李愛云說。很多村民的情況與李愛云相似,村里一號召就趕了過來,田間地頭十分熱鬧。
“今年雨水多,因為土壤太黏,本應該在10月下旬收割的丹參到現在也沒有采挖。今天是人工挖掘看看土壤的干濕度,要是土壤達到要求,就可以機器采挖了。”村主任楊樂告訴記者,該村屬于陜西天士力植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陜西天士力)的丹參基地之一。今年種植的丹參覆蓋200多畝土地,等有了收成后,會給大家分紅。陜西天士力技術員趙建平介紹,栽種之前,公司就與村子簽訂協議,保證最低12元1公斤的收購價格。同時他們會對村民種植丹參提供技術指導,只要按照規定的方法種,就不愁沒收成。
商洛丹參已經成為當地的扶貧特色產業。目前,陜西天士力在商洛6縣1區建立丹參基地3050畝。“公司將基地發展與各區域的扶貧政策有機結合,形成了以種植丹參致富的‘造血式脫貧。”陜西天士力質量總監楊文怡表示。
柞水縣則運用“兩借兩還”的模式,村集體免費為農戶提供木耳菌袋或木耳大棚,每季農戶將采摘的木耳上交村集體統一銷售,村集體將銷售資金扣除借貸成本后返還貧困戶,村民再不會因為沒有種植本金而犯愁了。
“目前,木耳產業示范基地已遍布全縣8鎮1辦14個村。縣里正在建設年產2000萬袋的木耳菌包廠。如果全部投產后,將擴大到全縣70%以上的村,帶動5000戶以上的貧困戶利用1萬畝土地栽植1億棒木耳,年平均銷售收入將達3億元,利潤3000萬元。”柞水縣無公害綠色食品開發協會發起人李源對未來的柞水木耳扶貧產業發展十分憧憬。
提升產品質量
在地標經濟開展得紅紅火火的今天,保證地標產品品質、打造地標品牌是商洛各地的主要探索方向。
在鎮安縣有一句話“吃掛面不調鹽,有鹽在先。”說的是掛面本身含有鹽分。隨著人們對飲食健康的需求,更多人傾向于吃少鹽的食品。秦綠公司制作出小麥胚芽掛面,可以減少掛面含鹽量,口感也更佳。“老手藝人對制作云蓋寺掛面有自己的見解,這也是公司不斷進行工藝提升的關鍵。”余之超告訴記者,公司還就室內制作掛面的環境進行了改進,提高掛面產量,并探索長壽掛面等多個掛面新品,提升產品吸引力。
“要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提升產品質量,打出云蓋寺掛面的品牌,從而進一步帶動推動產業發展。讓當地老百姓可以依靠地標產業致富。”鎮安縣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上世紀90年代,天士力控股集團(下稱天士力)靠研制成功復方丹參滴丸起家,并以此布局百余件專利。近年來,該集團每年以超30億元的業績成為國內中成藥單品銷量最大的品牌。這一中成藥的源頭就來自陜西商洛。
“公司扎根商洛20年,依托秦巴山脈得天獨厚的中藥資源優勢,與廣大藥農一起打造了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楊文怡告訴記者,多年來,公司針對丹參設計了丹參飲片等多種產品,同時進一步對優化丹參古法炮制技術、智能化烘干設備的建設和使用、多功能中藥切藥機等進行研發并獲得專利。商洛丹參已經成為天士力丹參原料供給主要組成部分。
柞水屬亞熱帶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于野生木耳生長。據考證,三國時,秦嶺一帶柞木遮天蔽日,秋風乍起,柞木葉飄落,浩浩江河之上,只見柞葉奔涌,不見江水流淌。柞水因柞木多而得名,又因柞木喜生木耳、盛產木耳而名盛。近年來,響應國家生態環境保護要求,柞水廣大農民自覺停止了砍伐森林,用農作物秸稈、枯草和樹枝等有機質制作的培養棒取代了天然的柞木,讓木耳生產更有效率。地栽木耳每畝產值可達6萬元,實現利潤6000元,效益可觀。
柞水縣對柞水木耳這一地標產業建設有著明晰的規劃。“柞水縣制定了柞水木耳發展‘1153工程,即年產1億袋木耳菌包;種植一萬畝地栽木耳;實現年產5000噸木耳;實現產值3000萬元。從木耳產業入手,推動木耳種植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讓木耳成為柞水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李源告訴記者。
為保證柞水木耳的科學化生產,柞水縣成立了李玉院士工作站,并與吉林農業大學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前一段時間,李玉院士工作站團隊來我們這兒就木耳的種植技術進行了指導,他們為我們推薦的木耳菌種很適合在柞水種植。”在工作站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此外,柞水縣還將柞水木耳與特色旅游相結合,打造總占地面積約175畝的“柞水木耳小鎮”,將農業生產、加工、物流、農民生活與旅游相結合,游人在小鎮里不僅能近距離參觀木耳種植、采摘,還能進入當地的木耳博物館了解更多菌類知識,成為打造當地地標文化的新途徑。
在銷售層面,陜西供銷柞水木耳綜合服務中心與柞水秦嶺天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合作,實現柞水木耳的網絡化運營。在西安的野森林超市,顧客可以買到超市所屬集團公司在柞水縣種植的柞水木耳,通過公司直營的方式為產品品質提供保障。
維護合法權益
地理標志的意義不僅在于家鄉特色產品的推廣,更在于對只屬于一定區域可以生產產品的保護。
“我們要求地標使用者嚴格執行產品質量標準或種植規范,并且統一包裝,規范名稱、符號、標識等,使消費者形成‘地標產品意味著高品質、有特色的認知。同時,建立區域聯動、部門協作的執法機制,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加強對已獲保護的地標產品的示范引導,進一步完善地標產品的技術標準和質量保證體系,推進地標產品專用標志的使用和管理,嚴查侵犯地標專用權案件,切實保護地標持有人的合法權益。”商洛市知識產權局有關負責人江長海表示。
多年發展中,地標的使用為更多相關人士所重視。
為了保護和傳承云蓋寺掛面的傳統制作技藝和發展鎮安縣的特色產業,鎮安縣于2015年制定并發布了鎮安縣地方標準《云蓋寺手工空心掛面技術規范》作為云蓋寺掛面的執行標準。目前,云蓋寺掛面的地理標志保護范圍為《鎮安縣人民政府關于申請劃定的云蓋寺掛面地理標志產品產地保護范圍的報告》中劃定的云蓋寺鎮、月河鎮、木王鎮、回龍鎮、廟溝鎮、永樂街道辦共6個鎮辦。
同時,鎮安縣政府牽頭成立了掛面協會,組織引導從事掛面制作的手工藝人發揚傳承和發展好手工空心掛面的技藝。鎮安縣就業局組織專家及專業技術人員對掛面經營戶進行全面的技術培訓,提高經營戶掛面制作水平,并由縣政府牽頭,縣人社局、就業局、市場監管局等組織協辦了鎮安縣首屆傳統手工掛面技能大賽,邀請市縣領導及手工掛面制作老藝人現場指導,學習交流,推動這一傳統手工工藝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隨著中醫藥產業的發展,中藥材的源頭品質保障十分重要,我們要持續重視商洛丹參地理標志保護,為集團的產品把好第一道關。”陜西天士力副總經理李雙奚表示。
“‘柞水木耳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后,假冒的企業一下子就少了。”李源告訴記者,以前,柞水木耳小有名氣,很多不是柞水縣的企業也在自己生產的木耳包裝上寫上柞水木耳。這些木耳質量難以保證,對柞水木耳的聲譽造成了影響。在2012年柞水木耳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后,這一現象得到顯著改善。
地標產業前景廣闊、潛力巨大。伴著商洛人對地標培育與保護的熱忱,商洛的地標產業正像冉冉升起的太陽,充滿生機、滿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