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生國 何麗
摘要:本文針對優質小麥的高產栽培技術以及相關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展開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高產;綠色防控
小麥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做好小麥的高產種植以及病蟲害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做好選種工作
種子的質量是實現小麥高產的關鍵性因素。所以應選取符合標準且適應武威地區生長環境的小麥品種。根據甘肅武威地區冬寒夏暑以及高原性的地質狀況等條件確立最終的小麥品種。針對那些土壤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可以選取具有一定抗倒伏能力和增產潛力的小麥品種。針對晚茬小麥,可以選取晚播但早熟的小麥品種。嚴禁大范圍引入沒有在本地試驗種植的品種,需要采用輪作的方式,不能實行連作,以規避長期種植相同品種導致小麥抗性減低。另外,在選取小麥種子之后,需要預先實行浸種和催芽等工作。
2 精心整地
若是連續多年采用旋耕方式,就會導致土壤耕層發生變淺的情況,無益于小麥根系的良好生長,其在生長的后期階段容易出現倒伏和早衰。秋季播種前,需要結合前一茬農作物秸稈還田的具體狀況適宜性加深耕作深度。秋耕時間需要盡早,以存儲足量雨水。關于耕地,需要深度耕作、耙透,保證土層的上松下實。完成整地工作之后,要求壟面高出地面3厘米,以為后續灌溉提供方便,若是條件準許,可以做出高10厘米、寬120厘米的畦面種植小麥。基肥需要保證足量施加。一方面,適度增加有機肥料的施加量。有機肥料具備營養成分全面、肥效時間較長等特點,能夠較好的改良土壤條件,所以應該增加有機肥料的施加量,對秸稈還田加以運用,通常情況下,有機肥料的施加量需要控制在每公頃45~69噸。另一方面,確保化肥的科學施加。根據穩定磷肥、增加鉀肥、控制氮肥的肥料施加原則,針對中等產量田地,需要施加全部有機肥料、磷肥、50%的鉀肥以及60%的氮肥;針對高等產量田地,需要施加全部磷肥、氮肥、50%鉀肥以及40%氮肥。
3 強化田間管理
首先,做好查苗補苗工作。若是存在缺苗的情況,需要在第一時間內補植。若是已經進入分蘗階段依然存在缺苗的情況,就需要從周邊密植處移栽小麥秧苗,同時保證水分的充足澆灌。其次,實施化學調控。入冬之前,在小麥生長較為旺盛的田地,需要采用20%濃度的壯豐安乳油每公頃施加375~450毫升加以調控,其作用是抑制葉片的生長,促進小麥根系的良好生長。在春季,若是小麥生長過于旺盛,可以采用20%濃度的壯豐安乳油每公頃施加600~750毫升加以調控,以規避小麥生長過于旺盛導致后期出現早衰及倒伏的情況。最后,確保肥料的科學施加。11月中旬每公頃田施加75~150公斤尿素,給培育壯苗奠定良好基礎。針對稻茬麥田而言,收割水稻之后需要在第一時間內施加肥料,在11月底施加一次土雜肥,保護露在外面的分蘗,防治冬季與初春產生凍害情況,保證小麥的良好生長。針對旱茬麥,若是春季密度不夠,需要在小麥返青時期澆足量水分并在每公頃麥田中施加112.5~150公斤尿素,在進入拔節時期后每公頃麥田需要施加150~225公斤尿素;若是小麥生長過于旺盛需要在其剛剛進入拔節時期每公頃麥田施加150~225公斤尿素,防止過多分蘗情況的發生。
4 病蟲害防治
第一,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加強培育小麥病蟲害的天敵,維持小麥田間的生態平衡,為小麥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防止大規模病蟲害情況的發生。第二,采用農業防治技術。可以針對小麥實行包衣處理,以減少種子的損害,同時加強土壤肥料的施加管理工作,防止病蟲害對小麥種子的侵擾。另外,需要保證種植時間的科學性,以規避小麥生長中出現大量紋枯病和根腐病。第三,采用物理防治技術。根據害蟲的生理特征,采用合理的防治方式,通過對害蟲的引誘,使其進入相應地點,實現大規模撲殺。如利用害蟲喜光的特點,利用殺蟲燈實施滅殺,或是利用粘貼黃板,對飛蟲加以引誘,實現最終滅殺。
總而言之,要想保證小麥的高產,就需要做好小麥種植過程中的各項管理工作,同時采取相應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以給小麥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