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無公害綠色有機果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大,然而,傳統清耕作業的果園管理方式導致果園投入增加、地力下降、果樹早衰、品質下降、生態退化等問題正在成為影響綠色果品生產及果園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變清耕為主的傳統果園管理模式,根據地區的自然條件和果樹的生長特性,開辟綠色肥源,開展果園綠肥的應用推廣,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果園生態培育體系,已成為近年來建設生態果園的一項重要技術內容。
1 果園綠肥的概念
在果樹行、株間生長的野生或栽培的綠色植物體稱之為果園綠肥,它是一種有機肥料,可以直接或堆漚后施用于果樹。對果樹和土壤而言, 綠肥可以起到養地、養樹、養園的作用。
2 果園綠肥的種類
果園綠肥的種類較多,大致可分為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和菊科綠肥作物等。豆科綠肥具有根瘤菌,可利用大氣中的氮素,起到固氮作用,增肥效果明顯;禾本科植物根系發達,碳氮比較高,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機質;十字花科植物,可以釋放磷,增加土壤磷含量。按照果園的生態條件、果樹的生長特點選擇合適的綠肥,或者多種綠肥混種,種植效果比較好。
3 果園綠肥的利用方式
3.1 就地翻壓
就地翻壓是指綠肥作物生長至花期,將其刈割后就地直接翻壓土中作肥料的一種利用方式。這種方式比較適和植株矮小的春、夏綠肥,如烏豇豆、苕子等。為了保證施用效果,可在翻壓前施用少量磷鉀肥,翻壓后立刻澆一次水,加速綠肥的腐爛分解。
3.2 刈割溝埋
刈割溝埋是指預先開好施肥溝,待綠肥作物生長至花期,收割地上鮮草施于溝內,再覆土填平的利用方式。每年一般刈割2~3次,刈割的留茬高度以利于莖基部隱芽萌發為準。這種利用方式適用于一年生或多年生高稈綠肥作物,如紫花苜蓿、白花草木犀等。
3.3 樹盤覆蓋
樹盤覆蓋是在綠肥作物生長至初花或盛花期,刈割,集中覆蓋樹盤的利用方式。覆蓋高度以15~20厘米為好。在多風或干旱地區,綠肥覆蓋后需撒蓋散土,厚度5厘米左右,有防火防風的作用。秋施基肥時,覆蓋的綠肥殘體應與其他肥料一并施入,提升肥效。
3.4 堆漚利用
堆漚利用是指將綠肥的鮮草或干草,堆漚、充分腐解后施于果樹的利用方式。果園實際生產中這種利用方式并不普遍,因較為費工費時。
3.5 “果、草、牧”相結合利用
在果園的行、株間種植豆科綠肥,綠肥鮮體或干草收割后,作為牧草喂養家畜,家畜過腹排出后,將畜糞腐熟,施于果樹當肥料的利用方式,稱為“果、草、牧”相結合利用。實際生產中,這種栽培模式廣泛應用于生態果園建設中,生態和經濟效益都很好。
4 果園綠肥的作用
4.1 提高果園土壤的養分含量
綠肥鮮草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充分腐解利用后能夠向土壤提供大量光合產物,再加上豆科綠肥具有固氮作用,可以提高土壤氮的輸入量,果園土壤有機質和氮含量都得到顯著提升。同時綠肥作物的根系很發達,種植綠肥后,能夠活化有機態氮、磷、鉀,提高難溶性養分有效性,改善土壤的實際供養能力。
4.2 改良土壤結構
綠肥合理利用能夠提高土壤團聚體的平均粒徑質量,降低土壤容重,平衡土壤孔隙度,增強土壤蓄水通氣性,提高土壤保肥性,促進土壤養分有效化。
4.3 調節果園土壤酸堿度
果園科學種植綠肥后,土壤中根系分泌物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從而土壤有機質分解加快,有機氮利用率提高,磷的固定減少,調節穩定了土壤pH值,增強了土壤對酸、堿的緩沖性。
4.4 有效覆蓋果園土壤,調節溫、濕度
高溫干旱季節,刈割綠肥覆蓋樹盤能夠降低地表溫度的變化幅度,使土溫穩定在一個較低的水平,減少由太陽直射土壤所帶來的對果樹根莖部的灼傷。同時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水分均勻性,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果樹生長環境。
4.5 防止水土流失
土壤表層比較容易被沖刷發生水土流失,果園種植綠肥后,綠肥根系密集分布在0~20厘米的表層土壤區域,能夠減少雨水灌溉等造成的表土沖刷和養分流失,顯著提升土壤涵水能力與抗侵蝕能力。
4.6 促進果樹的生長發育
果園種植綠肥并進行相應的管理后,提升了土壤整體生境質量,土壤中水、肥、氣、熱充分協調。這將為果樹的根系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使其更加發達;另一方面增加了土壤養分有效性與緩沖性,提升了果樹的養分利用率與吸收率,使得養分供給更加充分、協調,促進果樹更好的開花結實,其單果重、產量與單果質量均會隨之提高。
果園種植綠肥能夠促進園內的生態平衡,為果樹創造良好的自然環境,對果樹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以果樹種植為中心,綠肥間種為補充的生態果業模式發展前景廣闊,值得研究和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