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諾貝爾獎得主阿馬蒂亞·森,將人類動因(human agency)定義為“一個人在追求他或她認為重要的任何目標或價值時,可以自由地做什么和實現什么”。在人們對人工智能和能夠破壞就業的機器人愈發感到擔憂之際,新冠危機有力地提醒人們,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沒有什么能夠替代人類動因。
許多人認為,新冠疾病大流行可能是進一步自動化的催化劑。這場危機突顯了人類勞動者的脆弱性,并放大了要求加強勞動者保護和諸如帶薪病假等福利的呼聲,這可能會促使許多行業的企業投資于機器人。
但我們沒有理由相信,更多的機器人會讓經濟免于由疫情封鎖導致的衰退。許多供應鏈雖已高度自動化,但卻遭到了破壞。機器人操作和人力操作的生產工廠都被關閉了。在一些機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國家(中國、德國、日本、韓國和美國),機器人密集型產業正在裁員數千人。
新冠危機的真正教訓,不是表明機器人是經濟活力的關鍵,而是說,如果沒有人類動因,機器人就沒有什么意義。畢竟,在最基本的層面上,封鎖和其他社交距離措施,已經消除了人們“做和實現”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
無論機器人有多快、多便宜或多高效,它們都無法彌補最終驅動供求的人類野心、欲望、需求和貪婪。這就是為什么當危機爆發時,各國政府不急于為自動化融資,以便在沒有人力的情況下讓工廠重新開工。相反,它們專注于把錢放進人們的口袋,讓他們能夠繼續實踐其動因。
現在該進一步實施這種方法了。第一步是拋棄當前流行的“人與機器競爭”的說法(這種說法狹隘地關注供應方面的效率),而轉向支持一種“機器代人”的框架,側重于利用技術進步來增強人類動因,從而增強推動經濟發展的需求。
例如,先進的“最后一英里交付”解決方案,通過使用無人機或地面車輛,來支持作為消費者端的人類動因。通過提高機動性,像自動駕駛汽車這樣的技術,同樣會增強人類動因。
在疫情封鎖期,這種“機器代人”模式的效果顯而易見。盡管即使是性能最先進的機器也無法維持工廠的運轉,但增強動因的技術已經在許多需求導向型的領域得到增長。視頻會議的應用、在線學習和娛樂以及電子商務平臺,可能僅是更廣泛的“機器代人”式經濟轉型的開始。
在供應方面也可以看到同樣的現象。員工遠程工作的公司,并沒有像那些不得不暫停運營的公司那樣受到沖擊。此外,在家工作的員工往往比在辦公室工作的效率更高。從這個意義上講,遠程工作越多,經濟就越有活力,也越不容易受到沖擊。然而,目前美國只有37%的工作可以遠程完成。在瑞士,這個數據是45%。
當前的危機,遠不是第一次證明技術增強人類動因的能力:發展研究強調了技術讓更多人參與經濟建設的能力。面對全球1/3的人口在家無所事事,各國政府有個寶貴的機會,來為增強現實和觸覺技術、輔助生活、物聯網和協作機器人等領域的能動性增強項目提供資金。
相反,工廠完全自動化,可能會提高生產率或降低勞動力成本,但對加強人類動因毫無幫助。盡管人們都在談論供應鏈,但決策者們不應只考慮解除相關限制,還應考慮在經濟和社會活動受阻的情況下,如何維持需求。
僅靠投資是不夠的。為了最大限度地促進創新和減少干擾,各國政府應共同制定適當的法律法規和體制保障系統。盡管技術突破往往代表著神來之筆,但確保它們為公眾利益服務,包括增強人類動因,是我們所有人的事情。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權《南風窗》獨家刊發中文版。薩米·馬赫羅姆是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教授,也是貝魯特美國大學伊薩姆·法里斯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著有《黑天鵝初創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