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
以色列第35屆政府5月17日下午在位于耶路撒冷的議會宣誓就職,結束了該國持續一年多的組閣僵局。
根據與藍白黨領導人甘茨簽署的協議,內塔尼亞胡將在聯合政府中首先出任總理,為期18個月,甘茨任副總理兼國防部長;18個月后,甘茨將接任總理,內塔尼亞胡則改任副總理。
基于雙方的勢均力敵,這個通過艱苦談判達成的內閣,將是以色列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新政府一開始設有34名部長,新冠疫情結束后將擴展至36名。其中,財政、衛生、交通部長等職位歸利庫德陣營,而藍白黨陣營將獲得國防、外交、司法部長等職位。
根據安排,內塔尼亞胡和甘茨可以解雇各自陣營的部長,但即使擔任總理,也不能解雇對方陣營的部長。另外,內塔尼亞胡對總檢察長和國家檢察官的任命有否決權。這項任命是否會對將于5月24日開庭的涉嫌貪腐的案件產生影響,尚待觀察。
這看起來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以色列從組閣失敗的循環中走出來,避免成為國際政治上的一個笑話;內塔尼亞胡印證了自己“政壇不倒翁”的底色,從綿延不絕的貪腐指控壓力中暫緩一口氣;甘茨則不僅證明了自己和藍白黨的力量,還因在這件事情中讓人信服的大局觀,挽危局于即倒,在政治品質上得分不少。
但這次思路清奇、兩黨平分秋色的組閣,除了讓以色列走出暫時的困局外,卻可能讓該國陷入更深的困局。雙方互信的缺乏,有可能使新政府成為一個二元陣營政府,利庫德集團和藍白黨都將自己人任部長的部委視作各自的私有領地,進而影響新政府的執政效率。
新政府能存續多久也是個問號。根據協議,如果最高法院裁定涉嫌貪腐的內塔尼亞胡不能擔任總理,甘茨要與他一起辭職,議會將自行解散并舉行新的大選。根據此前對內塔尼亞胡的多項指控,不排除其被定罪的可能性。

5月17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耶路撒冷舉行的宣誓儀式上發表講話。圖/路透
另外,此事最大的一個變數和隱患,是18個月任期屆滿后,內塔尼亞胡會否如約向甘茨交權。有分析人士認為,依內塔尼亞胡“政治魔術師”的從政特點,其更愿意做一個精湛的操縱者,不排除屆時會找理由或通過某種方式解散政府。也有人認為,在契約精神根深蒂固的以色列,內塔尼亞胡囿于自己的政治聲譽,會如約交權。
而一旦交接出現變數,以色列不僅將重回組閣失敗的輪回,甚至更糟。因為這次組閣,是在經歷了一年多、總共三輪的失敗后,不得不在兩個“死對頭”之間達成的脆弱妥協,可以說是在該國當前的政黨格局下唯一的出路。而一旦兩者發生齷齪,這一唯一的出路也可能被封死。
組閣被逼至如此絕境,也讓人開始反思“以色列困境”:一個主要由勢均力敵又勢不兩立的兩黨組成的政局,中間派不愿輕易就范,共識因而遲遲不能達成,置國家于政治失序的不堪境地,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這是民主成熟的標志,還是民主發展到一定階段非破不可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