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素梅 王敏婕
【摘要】襄垣秧歌是流傳在晉東南地區的民間小戲,產生于明末清初的鄉村社會,經歷了從民間小曲到民間小戲的發展過程,在抗日戰爭中逐漸壯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達到發展頂峰。本文客觀分析襄垣秧歌變革發展的過程,及其在不同發展階段中社會功能的變化,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襄垣秧歌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
【關鍵詞】襄垣秧歌;鄉村社會;社會功能;民間小戲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7-0077-02
【本文著錄格式】賈素梅,王敏婕.襄垣秧歌發展及其社會功能的轉變[J].北方音樂,2020,04(07):77-78.
襄垣秧歌產生于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北部地區,最初以自娛自樂的形式存在,后逐漸出現在節慶、禮俗等活動中。鄉村社會生活是主要表現內容,鄉民不論是參與表演,還是作為觀眾,都能從中獲得精神的愉悅和情感的共鳴。隨著社會變遷,鄉村社會生活環境的改變,襄垣秧歌在隨方就圓的適應環境過程中發展前行,在反映時代和社會發展特征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社會作用。
一、田間地頭的自娛自樂為襄垣秧歌的產生提供了土壤
襄垣秧歌產生于明末清初襄垣北部地區,由當地的民歌小調及勞動號子等曲調為基礎發展而來,因以婦女們紡棉花時哼唱的小調為主,所以叫“紡花調”。后來在演唱時配上鑼鼓,加入到鬧元宵的紅火中,稱為“鬧秧歌”,襄垣秧歌由此得名。襄垣秧歌的曲調由上下句構成,唱詞主要是慶豐收的喜慶吉語,也作即興編詞演唱。乾隆十年(1746年),加入伴奏樂器,有了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演出服裝,劃分了人物和行當。咸豐十年(1860年),出現了由鄉民自發組織的“自樂班”“同樂會”,除秋收后和元宵節外,還在其他特殊的日子表演,伴奏樂器增加了二把、三弦、笛子等。光緒年間,襄垣秧歌吸收西火秧歌的唱腔元素,在原有二性板的基礎上創造了慢板、緊板。故事情節也逐漸豐富起來,其演唱形式和規模向傳統大戲靠攏。襄垣秧歌在自娛自樂、這村演給那村看的互動中豐富了鄉民生活,發展了鄉村音樂文化,成為鄉民廣泛參與的非功利性民間活動,與鄉村社會保持著密切的關系,自娛自樂成為這一時期襄垣秧歌的主要社會功能。
二、娛人、教化、娛神為使襄垣秧歌發展奠定了基礎
(1884年)光緒十年成立的半職業性的秧歌班——十八村秧歌班,標志著襄垣秧歌走上了半職業化發展道路。襄垣秧歌在唱腔、服飾、砌末等方面得到改進,二簧、二把和胡乎成為樂隊的三大主要伴奏樂器,演出劇目有《劉芳舍子》《雙箭會》《訓子》《斷橋》《鳳仙莊》《蘭家崗》《河燈會》等50余本。襄垣秧歌由走街竄巷的自娛自樂性表演,轉變為以演劇為生的舞臺表演;觀演雙方由鄉民與鄉民的身份,轉變為鄉民與職業演員的身份,導致雙方的交流方式由相互交談轉變為對話,襄垣秧歌在愉悅鄉民的同時也體現出對鄉民的教化功能。
清末民初,涌現出很多襄垣秧歌“自樂班”,產生了很多秧歌名藝人。后又涌現出很多職業戲班,促進了襄垣秧歌的革新發展。1924年成立的“改良新劇社”,除唱秧歌外還唱梆子,通過新拍莾靠大戲、改編傳統劇目、自編反映現實生活內容的現代時裝戲受到觀眾的喜愛。在排演時裝戲時,“富樂意戲班”開創聘請女演員之先河,提高了襄垣秧歌的角色美感和辨識度。隨著時局動蕩,鄉村經濟衰敗,敬神請戲成為鄉民力所難支的重負,秧歌開始出現在了各類敬神和廟會的戲臺上,勢頭更勝傳統大戲。襄垣秧歌在娛人、教化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娛神的功能,提高了其在鄉村社會中的地位。襄垣秧歌在與梆子腔同臺競戲的過程中,吸取梆子腔的唱腔板式,逐步形成流水和圪聯兩大類,伴奏樂器也分為文場樂器和武場樂器。襄垣秧歌得到長足發展,演出足跡遍及晉東南各縣。
三、抗日宣傳為襄垣秧歌壯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晉東南抗日根據地,襄垣秧歌憑借其在鄉村社會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成為宣傳抗日的重要手段。襄垣秧歌走向革命道路,由個人組織的班社演出形式變成由共產黨領導的專業劇團。除上演《青峰山》《清河鎮》《劉芳舍子》《小二姐拜節》《狀元拜塔》《斷橋》《劉家莊》等傳統劇目外,還創作了大量反映時代特征的現代戲,如《捉漢奸》《小站崗》《勸榮花》《送夫參軍》《送軍糧》《搞好生產》《換腦筋》《換裝殺敵》等,新排了《鄴宮圖》《韓玉娘》《萬象樓》等歷史劇和《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來成家庭》《天災人禍》《血淚仇》《斗黑山》《白毛女》《赤葉河》《一家人》等現代劇。在發揚秧歌傳統的同時,吸收和借鑒歌舞、話劇、歌劇及民間藝術的精華,使襄垣秧歌的唱腔板式更加豐富,演出的形式也更加多樣化。襄垣秧歌在宣傳抗日、推動減租減息、婚姻自由、扶正壓邪運動的開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時勢緊張的社會環境下,獲得了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和空間。這一時期,襄垣秧歌的政治功能凸顯,娛人、娛神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減弱。
四、專業化的發展推動襄垣秧歌進入鼎盛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襄垣秧歌劇團的編導力量、演員陣容、表演技藝、演出劇目等均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襄垣縣委縣政府抽調專職創作人員到劇團進行挖掘、整理、改編傳統劇目的工作;召集秧歌名老藝人座談,對梳理秧歌的歷史脈絡以及傳統劇目的收集、整理、改編、繼承發展等發揮了重要做用。1976年后,襄垣秧歌劇團對秧歌演出形式進行了一系列革新,在演出的劇目中加入武功戲、宮廷戲,新排了《雛鳳凌空》《瑤山春》《三岔口》《擋馬》等文武帶打劇目,道白上也進行了改革,由方言改為襄普話,受到觀眾的喜愛。襄垣秧歌的社會功能在這一時期得到重新定位,此消彼長: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襄垣秧歌的政治功能弱化了;隨著“破四舊”運動的開展,襄垣秧歌的娛神功能弱化了。襄垣秧歌的娛人和教化功能趨于上升,襄垣秧歌逐漸向傳統回歸,以專業表演者的方式向民眾進行傳統的對話,民眾只是作為觀賞者參與其中,襄垣秧歌在這一時期得到長足發展。
五、媒體發展和流行音樂興起迫使襄垣秧歌重新尋找發展方向
改革開放初期,雖然秧歌劇團新排了《雷童寶投親》連三本,移植歷史劇《紅樓夜審》《三夫人》《秀蓮圖》《繡花女傳奇》《正氣千古》等文武帶打的宮廷戲,但劇團的狀況日漸消沉。隨著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廣播、電視等現代傳播媒介的普及應用,外來音樂文化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導致襄垣秧歌的演出場域和受眾逐漸減少。襄垣秧歌由于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而遇到了發展得阻力。盡管縣委縣政府試圖幫助襄垣秧歌走出困境,但最終沒有起色,1994年襄垣秧歌劇團解散。
六、襄垣秧歌在地方政府引領下的發展
近年來,襄垣縣政府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優文化發展環境,創新文化管理體制,設立鄉鎮文化站,有效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圍繞“一臺戲、一次文化活動、一場電影”的“三個一”工程,襄垣縣委、縣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和襄垣秧歌劇團定期深入鄉鎮、農村進行巡回演出,改變了偏遠地區看戲難的現狀,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通過舉辦襄垣秧歌大賽等系列文化活動,更是把文化生活延伸到城鄉的每一個角落,為襄垣縣秧歌的發展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襄垣秧歌再次回歸大眾,在娛樂民眾的同時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采,在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中走向現代,并以現代文化的新形態傳承傳統文化內核。
七、襄垣秧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的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傳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多年來,我國始終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2008年,襄垣秧歌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襄垣秧歌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大量傳統劇目得到整理和記錄,音樂唱腔和表演形式也得到保護,并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開拓創新。新編歷史劇《豫讓與趙襄子》的音樂創作突破傳統,受到群眾喜愛。新編現代戲《山村母親》的音樂、唱腔及過門設計具有強烈的現代氣息,給襄垣秧歌注入了新鮮血液,提升了襄垣秧歌的藝術表現力,既讓傳統的秧歌音樂回歸大眾視野,又不斷創作出具有時代特征的新作品。襄垣秧歌在傳承與創新并舉中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為襄垣秧歌在新時期的發展注入活力。
八、產業結構調整對襄垣秧歌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第二、三產業在農村地區迅速發展。農耕不再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和全部生活,他們開始成為工廠中的生產者、第三產業的服務人員或民營企業主等。這部分人行走于城市和鄉村之間,雙重身份使其具有雙重文化認同,但鄉音鄉情依然占據主要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雙重文化結構比例不斷發生變化。生產方式的轉變最終帶來文化生活的變化,人們對襄垣秧歌音樂文化傳統的認同逐漸淡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影響了襄垣人既有的時空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審美感知,進而影響到襄垣音樂文化的生態環境。
九、列入非遺保護使襄垣秧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襄垣秧歌生發于鄉村社會中,是鄉村文化的凝結和體現,對于鄉民來說是不可缺少的。雖然有外來音樂文化的加入,但襄垣秧歌在鄉村社會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依然擁有大量的愛好者。在襄垣秧歌劇團沉寂三年之后,1997年縣委縣政府責承宣傳部、文化局對秧歌劇團進行整頓,并提供資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經過兩年的努力,劇團恢復了《趙蘭英進京》《小二黑結婚》《繡花女傳奇》《劉公案》《玉鳳配》《雷童寶投親》一二本等劇目,新排了《風流父子》《風流婆媳》《生兒大獎賽》等現代戲,襄垣秧歌逐漸走出困境。2008年,襄垣秧歌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襄垣縣煤礦接管 劇團,在解決演職人員生活問題的同時,投資更新設備,致力于新劇目的創作,為襄垣秧歌的發展和秧歌的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襄垣秧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王德昌主編.襄垣鼓書精品匯集.內部資料.
[2]王德昌主編.襄垣秧歌.內部資料.
[3]程錫景主編.太谷秧歌音樂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4]關慶順編.晉中秧歌音樂分析與創作[M].北京:華藝出版社.
[5]梁茂春.中國當代音樂(1949—1989)[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賈素梅(1973—),女,碩士,人民音樂出版社,副編審;王敏婕(1982—),女年生,本科,襄垣縣文化館,副館長,中級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