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善琴 王治穎 沈芳芳 包海燕 陳旭
飼料安全直接關系到所喂養動物的安全從而影響到人類的健康, 其中微生物污染是最主要的飼料安全問題。因此應了解有害微生物的生存條件與特點,盡可能的做好相應對策,減少飼料安全問題。
微生物污染主要是指由霉菌、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造成的生物性污染。飼料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和脂肪等多種營養物質,這使得其在加工及儲藏過程中極易被微生物污染,飼料感染微生物后會導致飼料中的營養成分分解,營養價值降低,甚至會在飼料中產生帶有毒性的毒素。
1 霉菌與霉菌毒素
1.1 污染與危害
霉菌與霉菌毒素在飼料與食品中均廣泛存在,霉菌污染后的飼料色澤異常、質地和營養價值都會發生變化。動物食用霉菌毒素污染后的飼料可引起神經和內分泌紊亂、繁殖障礙、畜禽中毒等問題;對人體健康也會造成極大的危害,主要表現為慢性中毒、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
在飼料中常見的霉菌毒素主要有黃曲霉毒素、赤霉麥毒素、赭曲霉毒素、腐馬毒素、單端孢霉毒素等。其中黃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多達20余種,屬于劇毒物質。黃曲霉毒素中最主要的真菌毒素有B1、B2、G1、G2,其中B1的數量最多,屬于強致癌劑;而赤霉麥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赭曲霉毒素具有致畸作用,還會對免疫系統產生毒害作用。畜禽攝入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飼料后輕則降低生產量,重則可導致死亡,而且毒素還會在畜禽體內殘留,人類通過食用后將會對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
1.2 預防與控制
1.2.1 培育抗菌的飼料品種 不同的飼料原料對霉菌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培育新品種,優選最佳抗菌品種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可大大降低飼料被污染的可能性。
1.2.2 改善貯存條件 要在干燥的環境中貯藏飼料,降低貯藏溫度。
1.2.3 在飼料中添加適當的防霉劑 在飼料中添加一些化學制劑以抑制霉菌的生長。此方法較廣泛的用于飼料工業,既有抑制霉菌的作用,對人畜也無毒害作用。
1.2.4 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輻射法、水洗法、碾壓加工法等。紫外線輻射法可以殺死霉菌或使霉菌進行降解;一些原料輕度發霉時也可以選用水洗法,浸泡漂洗后可去除大部分毒素;谷物通過碾壓加工除糠去胚,篩除細粉碎渣也可以減少受污染谷物中的毒素含量。
2 細菌與細菌毒素
2.1 污染與危害
飼料中的有害細菌主要有沙門氏菌、志賀菌、大腸桿菌等。其中沙門氏菌是危害最大的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可以在人和動物間傳播,感染沙門氏菌可以引發食物中毒,是許多國家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沙門氏菌污染飼料后可使飼料中的某些營養成分產生腐敗作用,降低營養價值,還可使動物產生疾病。飼料原料中魚粉、骨粉及血粉都極易受到沙門氏菌的污染。
2.2 預防與控制
2.2.1 控制原料品質 應選取無破損無傳染病無腐敗變質現象的原料進行飼料加工生產。保持原料新鮮,控制好原料的貯藏條件,一旦發現不合格原料應當棄用以確保飼料品質。
2.2.2 改善飼料生產加工工藝,加強生產工作人員的管理 要掌握好生產加工的正確方法,加強生產車間的衛生管理,避免交叉污染,確保不會在生產過程中不會發生微生物感染變質現象。
2.2.3 避免飼料及其原料長時間堆積 飼料在長時間貯藏過程中,不只易使其水分增加還可能遭受蠅蟲和鼠害的污染,滋生細菌導致腐敗變質。因此飼料及其原料不宜進行大量購存,避免擠壓,保持干燥,及時進行密封包裝。
3 結語
總之,在飼料及其原料的收割、貯藏、加工生產及運輸過程中要注意避免微生物污染,受污染的飼料要經過合理措施處理后使用,以保證畜禽的健康。
作者簡介:陳旭(1984-),男,博士,講師。從事農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的研究。E-mail:chenxu2015@syau.edu.cn